自从孩子出生以后,育儿类的书籍看了不少。也许是看多了的缘故,发现大多的育儿书籍讲的都大同小异,基本上是差不多的理论知识。刚接触到《妈妈强大了 孩子才优秀》这书之初,我是不大想看的。可是当我真正把书看完了以后,才知道为什么这书值得看。 有别于一般的育儿类书籍,这书没有长篇大论的理论,倒像是一位妈妈的经验分享。作者结合自身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与育儿教养的实践经验,娓娓地向我们讲述育儿教养的理念与方法。文中以大量共性的育儿问题的具体表现为基础,作者给出了应对之道,可谓是干货满满。在讲述育儿理论的同时,书的后部分,作者还提供了一些帮助家长实现个人心灵长大的内容,为父母也加油! 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不知道大家会不会有这样的感受,看了不少育儿知识,也了解了相关的育儿理论,但真正用于实践的时候,却发现很难派上用场。我自己其实也一样,说是一回事,做又是另外一回事。想要轻松育儿其实没有想象的轻松。但是不是我们没有找对方法和持之以恒地坚持呢?要知道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看了这书以后,我似乎又找到了新的感悟。父母自我长大,做到以下4点,轻松育儿不是问题: 理解孩子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这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大多时候,我们觉得养孩子“累”,是因为我们“错位教育”了。
从0-1岁、1-3岁、3-6岁、6-12岁,孩子每个阶段的心理发展都有其不同的特征,甚至乎内向型和外向型的孩子也有不同。只有了解和掌握了孩子的心理特征,你才会明白为什么孩子2岁爱说反话、3岁有小脾气、4-5岁爱说脏话不虚心。 家长多学习、了解心理长大规律,在恰当的时间做恰当的教育,可以事半功倍! 接纳孩子,给孩子“爱的加油站”一切的行为问题根源其实都是安全感的缺失,简单来说就是爱的匮乏。有人说,我很爱孩子啊,哪个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呢?!这里所说的是爱的方式方法的问题。 那么,怎么才能建立好孩子的安全感呢?——接纳,就是允许孩子脆弱、崩溃,他可以在受拙时沮丧哭泣! 我很受不了的就是面对情绪时,自己的情绪就先控制不住,乃至于还压制孩子的情绪。这样不但没办法让孩子学会控制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反而更容易让情绪内化成心理问题。我很记得有段时间,孩子有情绪的时候,我静静地陪伴着让她发泄,几次以后孩子在一次哭过以后对我说:“妈妈,我哭了心里没那么难受了,虽然还有一点点。”孩子被接纳了她才有更充足的力量去学会处理自己的情绪。 在接纳孩子情绪的时候,其实也是在给孩子的心里储备爱的能量。抱抱、亲亲、说妈妈爱你,和孩子游戏、嬉闹、分享、陪伴,这些都是在给她添加爱的能量。有时,一个会心的笑、一个两人私下分享的玩笑话、一个属于你俩专有的动作,都足以让孩子满足,找到安全感,恢复心理能量。 正面教育,少说负面语言心理学上有个叫“负面偏好”的现象,就是人们对于负面的事情印象更深,造成的心理暗示也更大。比如说孩子端一碗水走,你说:“当心,别洒了!”可能你刚一提醒他别洒,马上他就真的端洒了。这就是消极的心理暗示在一定程度影响了孩子的行为。 平常的生活中,家长大多不自觉地使用负面的语言。孩子写作业慢,说:“快点写、再磨蹭,十点前又睡不成觉”;孩子不好好吃饭,说:“再不好好吃饭就别想再吃东西,你就饿着吧”;孩子玩了满地是玩具,说:“看你玩就会玩,收拾就不懂收拾”………… 在孩子的幼年期,我们无意中的语言可能会影响孩子一生的意识和思维信念。所以,我们改变语言习惯,多从正面去讲,以积极的方式去引导,少利用恐惧心理,少用坏事去威胁孩子,这是正面教养的第一步。像上面说的几种情况,我们从正面的语言来说可以是:“好好端,慢慢走、“我们要抓紧时间,提高效率,然后我们就可能 去……”、“来,我们一起帮玩具回家吧”…… 正面教育,并非让我们时刻小心翼翼不敢说话,而是要家长从内心有正面的、积极的态度。有了这样的态度,你说出来的自留不是正面语言,做的自然就是正面教育了! 游戏力,让孩子欢乐地做事最初开始接触游戏力是听了李岩老师的游戏力课程,后来买了一套游戏力绘本回来和孩子一起看。后来,当孩子有些事情不愿意做或者配合的时候,我就会把游戏力中的故事拿出来活学活用,可谓是百试百灵。像孩子不愿吃饭,我就会假装说饭给小熊装的,可千万不能让别的孩子偷吃咯,然后她就会马上很快吃掉,我就故意说:“哎呀,是谁偷吃了呀,一定是小白兔”。孩子就会吃得很开心。不愿穿衣服的时候我就会跟她说来钻山洞。不肯刷牙的时候,我就会扮起刷牙机器人,孩子就会刷得好卖力。 孩子的天性就是喜欢游戏和玩耍,有些时候我们大人用童心来跟孩子沟通,而不是直接地叫孩子要干什么,效果可能会更好一点。尤其是对于一些低龄段的孩子来说,游戏力的沟通方法既可以省掉很多不必要的吵闹,又能让孩子享受到乐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