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本有关孩子教养的书,名叫《转念》——从命令式吼叫到亲密陪伴,是一名理工科爸爸在育儿路上,结合自己的真实生活场景而写的。 曾经泽爸也是一个吼叫型的爸爸,在他的自序里有提到他转变教养观念起源于一次与儿子泽泽的冲突。当看到泽泽哭着哀求:“我不要爸爸这么凶!”时,我脑海里不禁闪现出女儿豆豆曾经也有说过这样话语的情景。虽然说自己也懂得温和而坚定的教养道理,但是有时候却还是没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对女儿大吼大叫,终于有一次女儿突然就对我说:“妈妈,我不想你生气。”这句话让我顿时清醒了不少,自己的情绪和表现已经让女儿的内心产生恐惧了。在孩子的心里,看着这样的妈妈应该就像是一个大怪兽一样,感觉无比的害怕。 转念,就在一瞬间! 大吼大叫对孩子的教养作用其实微乎其微,那只不过是我们父母对于无法掌控孩子的情绪宣泄罢了。与孩子的相处中,我觉得亲密关系永远比教养更重要。为什么很多育儿理论所强调要科学育儿,要讲究育儿方法,其核心就是父母与孩子要建立起亲密关系。在亲密关系的教养中,即使孩子出现问题也会比较容易解决。而大吼大叫非但对教养孩子没有帮助,反而进一步地破坏亲子关系的建立。 那么,面对孩子的各种情况,我们要怎么做才能把问题解决而又不破坏亲密关系的建立呢?在《转念》这本书里,作为一个理工男的泽爸把亲子沟通教养原则用一套标准作业程序SOP描述了出来。 规范:夫妻教养原则一致,事先定义家中规范及划清是否介入孩子事情的界线。两个人组合成一个家庭,本身就是带着两个原生家庭的不同观点生活,需要不断地磨合达成自身家庭的生活模式。养育孩子也是一样,夫妻俩在育儿大方向上最好达成一致,这样才有利于孩子的长大。最怕的就是对于一个问题,比如孩子要不要喂饭,一个主张不喂让孩子自主吃饭,一个在孩子不吃的时候担心饿又追着喂,这样孩子无所适从,更难形成良好的习惯。 情绪:当冲突发生时,确认孩子或自己是否有情绪,等双方情绪平衡再继续沟通。这里的情绪包含了两个方面: 1.孩子的情绪。每个人都会有生气、难过的时候,孩子也不例外。父母对于孩子的情绪要理解和接纳,千万不要压制,不让孩子的情绪发泄。要知道,我们大人碰到有不开心的时候可以找别人聊天、唱歌、买东西等去排解,而孩子只有通过哭闹来表达。孩子当然可以哭闹,但更重要的是教导孩子,如何在不影响他人的情况下,正确的宣泄情绪。我们大人,也只需在孩子哭闹的时候,进行“同理”和“陪伴”就好了,等孩子的情绪平伏下来以后再去给孩子讲道理。 2.大人的情绪。有时候碰上工作压力大,或者父母自己心情不好,在面对孩子哭闹时也会有控制不住情绪的时候。当我们自知正处于暴怒状态,面对孩子哭闹时,可以采用“换手”、“离开”、“沉默”的办法,等自己的情绪稳定下来再与孩子沟通。
沟通:倾听孩子的内心,让孩子对父母放心倾诉。亲子共同讨论出双赢的方法。当处理好情绪后,父母在与孩子进行沟通的时候,也要注意三大原则:
教养:跳出对与错的框架。教育孩子能够成为换位思考并对自己与他人负责的人。教养最终的目的是想让孩子长大以后能够立足社会,自我愉快地生活。面对孩子的种种问题,我们首先得知道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才能够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很多时候,孩子哭闹的行为只是表面现象,就像昨晚豆豆睡前想吃东西,但是因为吃晚饭时我说过不好好吃饭,晚上什么东西都没得吃。她想吃东西又不敢说就借由其它事情来哭闹了一场,后来跟她沟通的时候她才说出来其实是想吃东西。所以了解清楚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才能够更好地引导孩子做出正确的做法。 其次,是要让孩子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像上面说到的,我家豆豆晚上不好好吃饭,她就得为自己这个做法承担什么东西也没得吃的后果。如此,孩子才会真正记得他哪里做得不对,下一次才会自觉地把事情做好。从小开始慢慢积累,孩子懂得对自己及他人负责,父母其实就不太需要为孩子的将来担心了。
关系:在处理孩子状况的尾声,别忘了给孩子一个称赞、一个鼓励及拥抱。在所有教养原则之下,最根本还是要回归到“爱的支持”与“亲密陪伴”的主旨上来。
请记住:亲子关系永远比教养重要! 上面泽爸所创立的一套亲子沟通SOP(标准作业程序)只是提供给广大父母的一个方向性参考。面对教养孩子的各种状况,也不是说照本宣科就能解决问题。毕竟每个孩子有自己独特的个性,每个家庭和父母也有不同的处事方式。只有真正了解孩子,在育儿理念的大原则、大方向下,依据孩子自身的性格行为特点,找到适合彼此的沟通方法,才能更好地解决教养的问题。 “豆妈亲子营”中所有文字都是我结合自己亲身经验所写的原创文,欢迎评论、转发与收藏,也非常欢迎分享我的文章到微博、微信朋友圈。如果你喜欢,请关注我!所有文章仅限于今日头条发表,不授权于其它平台,谢绝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