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站点公告:
微信公众号dean_12343
北京信息网 首页 新闻资讯 科技 科学 查看内容

砥砺奋进的五年(十九)|我国台风路径预报能力领跑世界

2017-8-8 13:58| 发布者: jijinduoduo| 查看: 93| 评论: 0

摘要: 中国气象报记者段昊书报道 从7月21日至7月30日,9天内6个台风生成,其中3个登陆我国。无论是登陆前突然转向的“苗柏”,还是刚一生成便迅速登陆的“洛克”,以及产生了“藤原效应”、前后脚登陆且最终合并的“纳沙” ...

中国气象报记者段昊书报道 从7月21日至7月30日,9天内6个台风生成,其中3个登陆我国。无论是登陆前突然转向的“苗柏”,还是刚一生成便迅速登陆的“洛克”,以及产生了“藤原效应”、前后脚登陆且最终合并的“纳沙”和“海棠”,他们或短促、或多变的发展轨迹,都被准确掌握。2012年至2016年,我国24小时台风路径预报误差连续五年小于美国、日本气象部门。

“根据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评估,2006年,我国24小时台风路径预报误差为135公里,日本为111公里,美国为107公里。”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许映龙回忆,“那时,我们自己的台风预报产品受认可度并不高,每当有台风生成并逼近我国,沿海地区的预报员更愿意参考国外预报产品。”

然而,2012年,我国24小时台风路径预报误差首次低于百公里,达到95公里;2013年,82公里;2014年,78公里;2015年和2016年,这一数字进入60公里序列,分别为66.2公里和66.1公里,而2016年美国气象部门24小时台风路径误差为81公里,日本为77公里。我国从2010年开始发布120小时台风路径预报,在2016年,该预报误差已经比美国低80多公里、比日本低50多公里。

在国家气象中心主任毕宝贵看来,我国台风路径预报能力的提升,得益于集合预报技术的发展、观测站网的完善、卫星数据定量分析的优化应用以及客观化业务模型和预报平台的改进。特别是我国首创的“多集合预报模式系统的集成订正技术”,得到多个国家和区域气象机构的认可及采纳。该技术通过最新实况定位,在路径集合预报中优选一定数目的“好成员”,少数“好成员”的“平均成绩”自然要比集合平均更佳。

“事实证明,使用该技术方法的客观解释预报结果,误差优于所有单一数值预报模式和集合预报模式。”广东省气象台首席预报员程正泉说,2014年第9号台风“威马逊”影响期间,中国气象局台风与海洋气象预报中心的24小时路径预报误差为76公里,比日本和美国分别低46公里和35公里。我国的预报产品现已成为台风预报服务最重要的参考依据。

同时,我国已初步建成了以气象卫星、多普勒天气雷达、探空气球、地面自动观测站、海上浮标等为基础的实时台风综合观测体系。在台风尚未生成的时候,预报员便开始对洋面上空进行监测,主要依靠卫星和数值模式形势场预报;当台风逼近沿海时,多普勒天气雷达、探空气球、海上浮标等的使用有助于精准“刻画”台风的登陆点。

此外,我国国家级台风预报专家团队——中国气象局台风与海洋气象预报中心今年已迈入成立以来的第十年。该中心主任钱传海说,随着业务基础不断夯实,团队每名成员都有了明确的科研工作方向。以科研带动业务发展,人才与队伍建设为我国台风路径预报能力提升打下坚实基础。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此篇文章已有0人参与评论

请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扫描,关注官方微信

联系我们

4000798987

24小时服务热线
客服QQ:510255206同微信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北京信息网 ( 京ICP备14024126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3© 2001-2021 北京信息网 京ICP备14024126号-1 北京公安局海淀分局网络备案编号1101082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