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江门开平是全国著名的华侨之乡,也是碉楼之乡,在这个广东最美的村落里,无论站在哪里,都是一望无际的田野,水塘、草地、竹林,相映成趣。自从《让子弹飞》、《一代宗师》等多部影视剧在这里取景开拍后,开平碉楼这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文化遗产更为世人所知,其令人震撼的建筑艺术,以及早期开平侨民颠簸流离、背井离乡的悲凉历史深深的吸引着全世界人民慕名前来探访。 随着游客的增多,目前开平开辟了诸如自力村碉楼群、马降龙碉楼群、锦江里碉楼群、立园、赤坎古镇等旅游景区供游客欣赏。 走进景区,恍如走进了中世纪的异国他乡,到处都是欧洲古典风格建筑,古希腊的柱廊、哥特式的尖顶、巴洛克的山花、拜占庭的圆形穹顶和伊斯兰的花瓣拱劵...... 那天我们一行7人开着导航慕名来到开平碉楼景区,一看景区票价,着实吓了一跳,7个人,仅门票就需要一大笔,而且我们这次只是顺路经过,就没打算在这里驻留很久,大家合计了一下,最终还是决定放弃游园。 其实在江门五邑这里到处都建有这样的碉楼,只不过在开平这里比较密集,无论是田间地头,还是小山密林,碉楼的影子随处可见,由于年代久远,目前很多碉楼都不再有人居住,为了防止外人进入,很多大门都被密封起来,在太阳底下,在风雨中自生自灭。 江门的碉楼,很多建筑材料都是由侨民直接由国外购买进来,耗工耗时,但其建筑的实用性及坚固性却让它能立百年而不倒。第一眼看见这座碉楼时,耸立的碉楼上,窗户或敞开,或用铁板密封,很想去探个为啥和究竟,可惜靠近后才发现,大门紧闭,主人家可能很久没回,门锁上已锈迹斑斑,想想即使有钥匙也不一定能再打开这趟门。 开平这里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田间的青苗已开始长出了稻穗,稻田那头,有座小土坡,坡上也建满碉楼,风格各异,远远望去,似乎那里还住有人家。本想过去看看,奈何同行的伙伴似乎对此并不是很感兴趣,只好放弃。 正当离开之际,见路旁有间规模相对小的碉楼立于田间,有一老者似乎刚从田头回来,赶忙过去打招呼,没想到老者很热情的邀请我们进入参观,每人收费5元——合理。 本土文化,异邦元素,很难想象这座中西合璧的碉楼至今竟然已有近百年了 老者引领我们入屋,一楼是会客厅及厨房,客厅如今只是堆满杂物,其中一角还有一个精致的西式壁炉,这种用于取暖用的壁炉其实在南方根本用不着,因此这更多的是用于装饰,毕竟碉楼的主人基本是长期旅居国外的侨民,受西方思想观念影响较大,在家乡建碉楼,主要的目的不是为了自住,更多的是为了光宗耀祖。 老者告诉我们,这房子的主人全家目前旅居国外,很少回来,所以委托他帮忙看房子,他也只是偶尔过来开门给房屋透透气。 相框里是那些已经泛黄的旧相片,这是这家的主人,部分黑白相片看起来像是七八十年代拍的,老者说这是主人家的亲戚,而今也移民国外了。 南粤自驾游,用5元钱,闯进开平碉楼百年历史[摘要]广东江门开平是全国著名的华侨之乡,也是碉楼之乡,在这个广东最美的村落里,无论站在哪里,都是一望无际的田野,水塘、草地、竹林,相映成趣。 广东江门开平是全国著名的华侨之乡,也是碉楼之乡,在这个广东最美的村落里,无论站在哪里,都是一望无际的田野,水塘、草地、竹林,相映成趣。自从《让子弹飞》、《一代宗师》等多部影视剧在这里取景开拍后,开平碉楼这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文化遗产更为世人所知,其令人震撼的建筑艺术,以及早期开平侨民颠簸流离、背井离乡的悲凉历史深深的吸引着全世界人民慕名前来探访。 随着游客的增多,目前开平开辟了诸如自力村碉楼群、马降龙碉楼群、锦江里碉楼群、立园、赤坎古镇等旅游景区供游客欣赏。 走进景区,恍如走进了中世纪的异国他乡,到处都是欧洲古典风格建筑,古希腊的柱廊、哥特式的尖顶、巴洛克的山花、拜占庭的圆形穹顶和伊斯兰的花瓣拱劵...... 那天我们一行7人开着导航慕名来到开平碉楼景区,一看景区票价,着实吓了一跳,7个人,仅门票就需要一大笔,而且我们这次只是顺路经过,就没打算在这里驻留很久,大家合计了一下,最终还是决定放弃游园。 其实在江门五邑这里到处都建有这样的碉楼,只不过在开平这里比较密集,无论是田间地头,还是小山密林,碉楼的影子随处可见,由于年代久远,目前很多碉楼都不再有人居住,为了防止外人进入,很多大门都被密封起来,在太阳底下,在风雨中自生自灭。 江门的碉楼,很多建筑材料都是由侨民直接由国外购买进来,耗工耗时,但其建筑的实用性及坚固性却让它能立百年而不倒。第一眼看见这座碉楼时,耸立的碉楼上,窗户或敞开,或用铁板密封,很想去探个为啥和究竟,可惜靠近后才发现,大门紧闭,主人家可能很久没回,门锁上已锈迹斑斑,想想即使有钥匙也不一定能再打开这趟门。 开平这里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田间的青苗已开始长出了稻穗,稻田那头,有座小土坡,坡上也建满碉楼,风格各异,远远望去,似乎那里还住有人家。本想过去看看,奈何同行的伙伴似乎对此并不是很感兴趣,只好放弃。 正当离开之际,见路旁有间规模相对小的碉楼立于田间,有一老者似乎刚从田头回来,赶忙过去打招呼,没想到老者很热情的邀请我们进入参观,每人收费5元——合理。 本土文化,异邦元素,很难想象这座中西合璧的碉楼至今竟然已有近百年了。 老者引领我们入屋,一楼是会客厅及厨房,客厅如今只是堆满杂物,其中一角还有一个精致的西式壁炉,这种用于取暖用的壁炉其实在南方根本用不着,因此这更多的是用于装饰,毕竟碉楼的主人基本是长期旅居国外的侨民,受西方思想观念影响较大,在家乡建碉楼,主要的目的不是为了自住,更多的是为了光宗耀祖。 老者告诉我们,这房子的主人全家目前旅居国外,很少回来,所以委托他帮忙看房子,他也只是偶尔过来开门给房屋透透气。 而厨房则显得非常中式,灶台一看就是那种专门烧柴用的,保存食物的碗柜悬挂在半空,我想这是为了避免老鼠偷吃。 相框里是那些已经泛黄的旧相片,这是这家的主人,部分黑白相片看起来像是七八十年代拍的,老者说这是主人家的亲戚,而今也移民国外了。 卫生间里的抽水马桶上的水箱早已破损,样子一看就是舶来品。 老者让我们随便参观,无碍。我们沿着楼梯上楼,楼梯转角有扇窗户,仔细一瞧,竟然是三层。靠里是木框纱窗,用于防蚊虫;中间是铁条做成的窗格,每根铁条直径大约有2厘米,全部由国外进口,主要用于防盗;靠外则是厚实的铁板窗门,用于阻挡盗匪的枪弹弓弩。再看看墙体,竟然厚达一尺多。想想,那时这里社会动乱,匪患不断。 开平碉楼很多是主人家委托工匠按照他们从外国带回的图纸兴建,然而不论碉楼的风格如何,每一座碉楼都兼具中国传统乡村建筑文化与西方建筑特色。近一个世纪过去了,但只要走进碉楼,主人家当年的生活场景似乎还浮现在眼前,这里是开平人民安身立命的空间,因为一种故土情怀,侨民们不远万里,依然在这片土地上建起属于自己的碉楼,或许自己永远不会回来住一晚,看一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