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闭嘴,孩子的心才会打开 橙子快9岁了。 这半年多来,有一个字眼越来越多地从他的嘴里蹦出来:“不” —— 我不!就不!不行!不要! 我明白,说“不”,意味着橙子的自我意识越来越强大,以及越来越清晰的界限感 —— 这是我的事,我的选择,我可以不听从你的意见。 带着几分欣慰,几分纠结,几分坚定,我也在尽力做好属于我的功课 —— 练习说“好”。 晚上快十点了,早已过了入睡时间,橙子在床上翻来覆去半天,爬起来说:“妈妈,我想画画。” “可以啊,你自己决定吧,不过明天还要早起上学,你把握好时间。” “知道了。” 过了半个小时,我洗漱出来,看到橙子还伏在桌子上专心画画。我没去催促,只是提醒他:“我要睡觉去了,你自己看好时间啊。” 不一会儿,听到橙子收拾好文具,进屋睡觉了。 带橙子去买衣服,说好让他自己挑选。结果他挑了一条接近宝蓝色的裤子。 我说:“这个颜色不太好搭配,你确定要买这条吗?” 橙子点点头:“你给我买的裤子都是深色的,我想穿鲜艳一点的。我就要这条。” “要不,咱们再看看其他的裤子?” “不,我就要这条。” 好,那就买。 以前,我们之间的状态不是这样的。 我从小的个性就有些倔,很多事非要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哪怕心里明白怎样做更好,也不愿意放下面子。 在和橙子相处的最初几年中,我也是这样,习惯了让橙子按照我的想法来。 橙子两岁多时,因为什么事我很生气,他坐在地上哇哇大哭,说: “妈妈抱抱。” 能感觉到,橙子想与我和解,但又放不下他的小自尊心。 我板着脸:“不抱。” 橙子哭着一屁股坐在地上,向我伸着胳膊撕心裂肺地喊:“妈妈抱抱……” 现在想起当时我们母子僵持的情景,我还很心疼那时的小橙子。 自己怎么就那么强硬呢? 然而当时,我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问题,还认为自己是在扳正橙子的坏毛病。 直到我发现,随着橙子慢慢长大,去个厕所都要向我请示:“妈妈,我要便便!” 直到我发现,橙子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变得乖巧,刚刚还坚持自己的意见,我一发火,他就怯声说:“妈妈对不起,你别生气了......” 直到我发现,和小朋友玩耍时,橙子不经意间流露出的拘谨表情,内敛的身体语言。 每一个发现,都让我心里很不是滋味。(获取更多教育资讯,关注公众号:孩子四轮学习法) 我不希望橙子变成这样。 我不希望他这么乖巧,这么拘谨,这么介意别人的态度。 我希望他无拘无束,个性舒展,哪怕调皮捣蛋也好。 我意识到,我必须要改变了。 再这样下去,橙子的性格就受到影响了。 —— 事实上,已经受到影响了。 我开始学习,开始改变,努力做好生活给我的功课 —— 界限与尊重。 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尽量尊重橙子自己的意愿。 他想要买蓝裤子,好。 他不想睡觉,想要画画,好。 想锻炼他的交际能力,让他去问路,他不想去 —— 好,不去就不去。 嘴唇裂了,又红又疼,涂药膏涂到第三天,他不想涂了。告诉他再涂一天,巩固一下。他说已经好了,不想涂了。 —— 好,那就不涂。 不再喋喋不休地讲道理,不再用发火的方式让他顺从,不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他。 只是告诉他每个选择可能会面临的后果,让他自己做决定。 然后,心平气和、真心实意地对他的决定说“好”。 蓝裤子穿了两三次,就不再穿了,说不好搭配衣服。 画画画到深夜,早上一叫也起来了,还算精神。 没涂药膏,第二天嘴唇又开始疼,他知道了需要巩固。 …… 我接受这些结果,不论好与坏。 有必要的话,和橙子一起总结一下经验,或者,根本不再多说什么。 管好自己的嘴巴,坚决不说—— “你看,我说什么来着” “我早就说了,你不听” ——这类的话。 不知不觉地,橙子有了变化。 哈哈大笑的时候多了,调皮捣蛋的时候多了,说话的语气多了几分自信和沉着,开始坚持自己的意见了, 以及,越来越多地说“不”了。 这些变化,我看在眼里,喜在心上,也很欣慰自己做出的改变。 然而,我要做的功课很快又升级了。(获取更多教育资讯,关注公众号:孩子四轮学习法) 这次的主题是“臣服”。 生活中的小事,我可以尊重橙子的意愿。但,再大一点的事呢? 前不久,老师选中橙子打篮球,他却不想去,说打篮球没意思,没有认识的同学,不好玩。 橙子爸爸现身说法,给他描述“会打篮球是多么有意思又有魅力的一件事”,然而橙子就是不去。 橙子心心念念了好几年的某表演社团,终于向他招手了。 这个社团有很多的登台演出,是个非常好的机会。没想到,橙子的兴趣却转移了,不想去了。 我心下很是遗憾,循循善诱了半天,橙子还是说“不”。 你看,说好了尊重他的选择,但仅仅在兴趣班的问题上,我就有些不淡定了。 明明看到这件事会对孩子的今后产生影响,看到孩子的决定太局限于眼前,不能像我们成人那样看得长远。 如果按他的意思来,大好的机会就这样错过了。 这时,你还会尊重孩子的选择吗? 我也很犹豫,这样一味地由着他,是不是对他不负责任? 关于这件事,我想了很多,逐渐捋清了自己的思路。 橙子是个有些敏感的孩子,之前我对他的管制已经是一种压抑,如今,我想尽可能地呵护他的自由意志。 毕竟,在漫长的一生中,有个开朗阳光的性格,比多学一样技能重要得多。 在希望孩子幸福和成功之间,如果只能选一样,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前者。 更重要的是,人到中年,经历了一些世事,也见识了很多千回百转,跌宕起伏,对生活多了几分敬畏和臣服。 在生活和命运面前,我逐渐意识到个人的局限和渺小,也更加理解了什么是真正的顺其自然 —— 用心当下,尽人事,听天命。 然而,我却在无意中把自己当做了孩子的“神”,好像可以高瞻远瞩,未雨绸缪,安排他的命运。 我比孩子看得远,但生活比我看得更远。 对每一个人,生活自有他的安排。 沧海桑田,白云苍狗,十年之前,我们想象不到自己今天的样子,十年之后,谁会知道自己又是怎样一番模样? 我们能把握的,就是此时此刻,做好当下的事。 而我能做的,就是 ——学会信任孩子。 尽量尊重他的选择,给他自由生长的空间。 培养他依照自己的内心做出选择的能力,让他生长成最像他自己的样子。 我相信,每个人的内心都是向上向善的。 学会倾听内心的声音。 尊重这个声音,选择不会差到哪里去。 有个女孩,家里人强烈反对她交的男朋友。可是越反对,她越坚定,这样僵持了好几年,家里人只好随她了,说不再管她的事。 当阻力消失,女孩反倒犹豫起来,觉得父母的意见确实有道理,几经犹豫,最后还是分手了。 还有一个女孩,从小父母管教得过多过严,她的自我被压抑到失去了感受,很多年来,不知道什么是开心,什么是悲伤。 心理医生给她开出的“药方”是—— 每天按自己的意愿做三件事。哪怕是吃饭这样的小事都行,但最好是违背父母意愿的。 也就是说,通过一次又一次向父母说“不”,让她的自我慢慢长大。 人生总是要走些弯路的,小时候不走小弯路,长大了就要走大弯路。 当孩子还小,试错成本低,可以错得起。 等他长大了,面临选择的课题不断加大——选专业、选工作、选伴侣。 在每一个人生节点上做选择,试错成本也会越来越高,有的甚至要付出几年、几十年的代价。 从小让孩子做选择,允许他不断试错,慢慢他就知道了自己是谁,喜欢什么。知道了事物的边界在哪里,利弊有哪些。学会了自己做取舍。 如果打着“我是为你好”的旗号,一味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来,不给他试错的机会,他就会失去与这个世界相处的分寸感。 当他长大了,要独立做选择了,他的取舍可能不是出于自己内心的意愿,而是为了叛逆而叛逆。 或者,他的自我太弱小,面对成人的世界,根本没有力量“做出”选择,只能被动地“接受”选择。 说回到我自己。 坦白说,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我自问现在还不能完全做到。 小事上还可以,大一些的事,我也会担心,也会纠结,也会着急。 不过,想明白了努力的方向,我会尽量去这么做 —— 给他自由舒展的成长空间,接纳他的选择。 这对我来说,也是人生的功课和修炼。 毕竟,充满幸福感的孩子有一点是一样的: 他的父母,没有一个人是控制欲很强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