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市场上,AI驱动的智能音箱是亚马逊最热门的消费级产品之一,Google和苹果公司也都先后推出了类似的竞品。然而与中国市场相比,这根本谈不上竞争激烈。 6月苹果公司推出智能音箱HomePod当天,米唐科技CEO宋少鹏接到了三家电子制造商的电话,都希望他能帮忙造一款类似的产品。 音频分享平台喜马拉雅的副总裁李海波表示,和喜马拉雅有合作关系的音箱制造商有300多家,而其中超过100家已经开始转向生产智能音箱。在深圳,李海波接触到了太多的智能音箱创业公司,彼此之间的距离不过20分钟脚程,他经常把一整天的会面都安排在同一家咖啡店内进行。 加入战局的还有中国的科技巨头。这个月,阿里巴巴和小米各自推出了智能音箱产品。据透露,腾讯也在研发类似的智能音箱。而百度力推了一套类似亚马逊Alexa的语音系统,用以驱动智能音箱。 从科技巨头到电子消费品制造商,所有人都把语音智能产品视为一个通往未来的必由之路,届时人工智能将会掌控房间、汽车和办公室。但在一些人的眼中,这一波人工智能带来的浪潮并不那么乐观。 “这绝对是一个泡沫”,李海波说。 中国网民数量已经不再快速增长,去年只有2.9%;过去两年里,用户在网上花费的时间也没什么变化,每天3.8小时。互联网公司需要新的方式来吸引用户,而智能音箱看起来就像是下一个大事情。 对于互联网巨头来说,语音是一项关键技术,是键盘和触摸屏之后,人与计算机之间的新界面。对于雄心勃勃的创业公司来说,智能音箱是一个机会,就像移动互联网时代的App一样。对于电子制造商来说,智能音箱可能像笔记本电脑、平台电脑、智能手机和无人机一样,让他们的生产线嗡嗡作响。 而且,亚马逊、Google和苹果的智能音箱,都不提供中文语音服务。 历史经验为这种新产品提供了一种可能的成长路径:以更低的价格快速占领市场。就像笔记本电脑和智能手机一样。 智能音箱不仅仅是硬件,它需要复杂的软件来识别和执行语音命令,并提供天气预报、交通路况、音乐、新闻、书籍、购物、支付等服务。智能音箱需要与用户交流互动,并且逐渐掌握用户的喜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