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有格局,孩子自优秀 作者|麦田守望者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是孩子最早接触、最早模仿的对象,是对孩子影响最深、影响最大的人。 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投射在孩子身上,进而对孩子的人生产生影响。要把孩子教育成什么样的人,首先家长就要成为那个样子的人。 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是父母最重要的事业——父亲的大格局,才是真正的家庭不动产 1 父母修养好,孩子有教养 教育来自生活的点滴,家庭是教育的主战场。我们常说: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正如卢梭所说:人的教育在他出生的时候就开始了,在他不会说话和听别人说话以前,他就已经受到教育了。父母的言传身教在孩子教育中意义重大。 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养不教父之过”之语,列夫·托尔斯泰也曾说“全部教育,或者说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归结到榜样上,归结到父母自己生活的端正和完善上”。 教育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想要孩子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首先父母也应做到有修养。 无数事例告诉我们:有教养的孩子背后站着有修养的父母,熊孩子的背后往往站着不合格的家长。 年幼的孩子会通过模仿父母的行为,来获得一种与父母共通的安全感。随着时间变化,久而久之,这种模仿逐渐内化成孩子的性格。 如果父母表现出的都是缺乏修养的行为,那么孩子通过模仿这种行为,也会变得缺乏教养。 父母以身作则的品德教育,是孩子健全人格塑造的重要环节。它决定着孩子长大成人后,品德是否高尚、处事是否得当,这一切的意义对孩子的人生而言,要远大于遗传智力的影响。 你的修养,就是你孩子的教养。以修养育修养,以品德养品德,要求孩子做到的,家长要首先做到。 新教育实验的家庭教育——教育始于家庭,与孩子一起成长 2 父母有格局,孩子才能优秀 “格局,是一个人精神上的基本架构,它昭示着一个人的胸襟气度,也是一个人内在精神的直接反映”,父母的眼界与格局,决定孩子世界的宽度。 曾国藩说:“谋大事者首重格局。”父母有大格局,孩子才能走得长远。 作为父母,不能只关心孩子吃得饱不饱,穿得暖不暖,对孩子的关心不能仅仅停留在物质层面,更要在精神层面关心自己的孩子。 养育孩子,不是只有“养”还要有“育”。除了物质上的满足,父母更应考虑的是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 拥有大格局的父母能创造各种可能,让孩子看到自己的能力,发现自己的价值,从而内心变得强大起来。 父母的格局决定了孩子看世界的视野和态度。成为父母并不意味着失去自己,有大格局的父母不会把所有的劲都使在孩子身上,而是给孩子独立生活和思考的空间。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孩子也不能急于一时。养育子女,让子女接受教育的目的不能被简单地理解为光宗耀祖、挣大钱、买大房子,如果父母的格局眼界局限于此,孩子的格局也会受到限制。 父母要有大格局,就像纪伯伦在诗中所写的那样“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你可以给予他们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思想”。 父母有格局,才能打开孩子的未来。 做“四有”父母:有修养,有原则,有格局,有远见 3 父母有远见,孩子未来宽广 《论语》中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句话不仅适用于我们日常生活,在教育孩子中也同样适用。 父母的远见里,藏着孩子的未来。 《战国策》中有言“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身为父母,没有人不为自己孩子的将来打算。父母虽不能将自己的理想强加在孩子身上,但却可以为孩子的理想或未来添砖加瓦。 孩子成长的旅途总要面对许多岔路,在人生重要的十字路口,父母需要给孩子提供指导,这时父母的远见就体现出了价值。 听过这样一则故事:有一位小女孩特别喜欢画画,而且十分具有绘画天赋。小女孩父母的朋友建议小女孩父母给小女孩找个老师,将孩子好好培养一下。 女孩的父母虽然口头上答应了,但却一直没有在意。后来,随着时间发展,小女孩身上的天赋被消磨殆尽。 王安石笔下的方仲永也是身怀天赋,却因父母没有远见,而最终泯然众人。 有远见的父母会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为孩子的未来打算。让孩子活得开心快乐绝不是让孩子处于散养状态。让孩子做个孩子,有个孩子的样子也不等于孩子的生活中只有玩。 学习与快乐并不是冲突对立的,一个有远见的父母不会唯成绩论,以“成王败寇”简单粗暴地评价孩子,反而会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发现孩子的长处,会引导孩子不断地完善自己。 父母有远见,孩子未来的路就更宽广。 让家庭教育事半功倍——家庭教育100招 4 父母有原则,孩子有纪律 父母的爱可以无条件,但一定要有原则。 《颜氏家训》中说“父子之严,不可以狎;骨肉之爱,不可以简。简则慈孝不接,狎则怠慢生焉。” 教育孩子有原则地约束比无条件地纵容更重要。父母在教育孩子上没有原则或者虽有原则却屡屡破坏原则,那孩子的将来可能会出现许多麻烦。 有原则,就是遵守规矩。原则就是当孩子做错事时,我们不能因为爱去纵容,去破坏现有的规矩,而是要让孩子意识到他们的错误,耐心地引导孩子改正错误。 父母有原则,才能教育出有纪律、道德感强的孩子。如果做父母的不能坚持做父母的原则,放纵孩子,不让孩子明白道德规矩,教育出的孩子也不会有原则,不会有纪律观念。 孩子越小,父母越需要理性,越需要坚守原则。面对孩子的不良行为和不合理要求,父母必须用坚决的态度使孩子明确行为的界限。 许多家庭都有这么一个通病,就是家里虽有规矩,但当孩子一哭一闹父母就失去了原则。 许多被惯坏的孩子都有一个共通点,就是他们的要求总是能被满足,只要一哭一闹甚至不哭不闹,父母就会一而再,再而三地降低自己对孩子的要求,降低底线,失去了做父母的原则。 想让孩子守规矩、讲规则,家长首先要坚持自己的原则。当家长针对自己孩子制定了一些规则后,就要严格遵守执行,不能轻易破坏规矩。 在教育孩子过程中,父母一定要把握好尺度,既不失去爱,也要坚持自己的原则。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孩子的教育不仅是教育孩子,更是家长的自我教育。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不仅复制父母的行为,更会复制这些行为背后的品格、修养、原则、格局。 做一位好父母应该明白,教育孩子的过程也是个提升自己的过程,完善自我为孩子做出榜样比一味要求孩子“成为谁”更重要。 文章来源|人民教育、守望新教育、 明教育。 新父母,智慧爱——爱是深深的理解与接纳 莫洛亚:为人父母的5条基本教养 做合格父母, 从处理好4个关系开始 作者|詹文龄 来源|中国教育报 家庭是孩子成长中最踏实最坚韧的人生起跳板,孩子将从这里迈开他人生的第一步,立人、立言、立德、立志,他的肉体生命和精神生命都在这里得以成长。 因此,经营好家庭、过好家庭生活,是父母的重要职责,也是判断父母是否合格的重要标准。而过好家庭生活、做合格父母,首先要从厘清和处理好家庭关系开始。 亲子关系:多理解孩子的与众不同 孩子降临到人世,他与父母之间就没有任何理由、任何条件地产生了情感与爱的连接,家庭应该是美好和谐有爱的。高尔基说过,爱孩子是连母鸡都会做的事,但教育好孩子,却是一门艺术。爱孩子不是简单的物质满足,也不是肤浅的给予。人们养花、养宠物,还要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爱孩子更需要研究孩子、了解孩子。 庄子曾讲过一个故事:鲁王抓到一只海鸟,他把海鸟安置到宫殿,让人给海鸟奏好听的音乐、备上美味佳肴,吓得海鸟不敢吃喝、惊恐害怕,三天就死了。庄子说鲁王是“以己养养鸟”,而不是“以鸟养养鸟”,也就是说他不知鸟的需求,只是用自己的爱好去养鸟,这不是爱鸟,而是爱自己。 这样低级的错误,却是当今不少父母常犯的。真正爱孩子的父母应该理解自己孩子的与众不同。有的父母总在攀比中充满焦虑,一看到别人家孩子会弹琴、会背诗、会流利的英语……就不由得看自己孩子不顺眼。一位妈妈在孩子5岁时,发现邻居小朋友已认识了很多字,而自己儿子只会搞破坏,家里的录音机、遥控器都被孩子拆得七零八落。妈妈特别焦虑,天天责怪孩子不听话不努力。我建议这位妈妈先了解一下孩子为什么要拆这些小电器。后来妈妈终于发现了,儿子是因为好奇,并不是故意捣乱。她的孩子上小学后喜欢科幻、喜欢编程、喜欢小发明,表现出与别人家孩子不一样的特质和潜力。 朱永新:你是园丁式父母,还是木匠式父母?——亲子关系让我们成为真正的人类 陈立华:如何建立高质量的亲子关系?——北京市特级校长送给家长四招 夫妻关系:应该放在家庭关系第一位 我们常见的家庭模式是将亲子关系放在第一位。尤其是在独生子女家庭,我们常听到妈妈说她最爱的是孩子,爸爸也说他最爱的是孩子。这样的模式对吗?不对!对孩子最好的教育,首先是父母之间的相爱。在家庭关系中,夫妻关系是第一关系,爸爸最爱的应该是妈妈,妈妈最爱的应该是爸爸。爸爸妈妈相爱,才是孩子最大的安全感和幸福感的来源。 父母如果离异了,这很正常。可夫妻关系解除了,亲子关系却不能解除。父母应该真实地告诉孩子:爸爸妈妈不相爱了,可我们依然爱你。父子关系、母子关系永远不会解除。对孩子而言,爸爸妈妈就像他的左手和右手,孩子既爱自己的左手也爱右手,既爱爸爸也爱妈妈。任何破坏亲子关系的做法,都会给孩子造成巨大的心灵伤害。因此,夫妻在离异时最需要解决的不是财产问题,而是孩子的教育问题。不能让孩子为父母的过错买单。我们学校有一对家长离异后各自成了家。但只要是有关孩子的事,这对父母一定会同时来学校,或参加孩子的活动或解决孩子的问题,因此孩子成长得很健康,觉得父母都很爱她。 孙云晓:让家庭教育回归与创造美好生活 莫洛亚:为人父母的5条基本教养 同辈关系:做好兄弟姐妹团队建设 国家开放了二孩政策后,一些父母反而缩手缩脚不会做父母了。比如,有的父母想生老二,但又怕老大不高兴,居然不敢生二胎。其实父母只要和孩子一起,营造一个迎接新生命的家庭生活氛围,老大一般都会接受甚至天天祈盼着老二的降临。 有了二宝以后,有的父母又开始发愁,不知怎样处理好老大老二之间的关系,他们最习惯说的一句话就是:哥哥要让着弟弟,姐姐要让着妹妹。这为家庭矛盾播下了不良的种子,因为这会让老大觉得不公平,也会惯坏老二,使老大老二相互攀比、争宠,纠纷不断。 家庭是孩子走向社会的练习场。兄弟姐妹之间的磨合、打架、吵嘴,都是孩子成长中非常宝贵的经历。在孩子们因抢玩具或分食物发生矛盾时,父母不要焦虑,这是人类幼崽学习处理问题最原始的过程。 首先,父母要密切关注,确保不出安全问题。父母应该观察的是,孩子们是怎么解决争执的。有时候要出来帮助他们分析利弊得失,找出更好的解决办法。父母管理孩子的最高层次,是帮助孩子形成兄弟姐妹团队,让孩子们有机会在团队中展示不同的自己。 要想形成好的兄弟姐妹团队,父母在分配任务或食物或进行评价时,不要针对个人,要面向团队。比如一位妈妈在只有一个苹果的情况下,不用自己切开去分配,而是可以让老大来动手切苹果并进行分配。父母要相信孩子,孩子们是能做好的。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大的领导能力、责任感和爱护弟妹的意识,都能逐渐提升,老二对老大的服从和尊重意识也会得到培养。兄弟姐妹间的团队精神、合作能力、与人相处的社交本领,都有机会在这个过程中得以生长,这些都会为孩子未来走向社会奠定基础。 朱永新:必须考虑外在环境对儿童的影响——人类的未来掌握在教育者的手中 万玮:基因与环境,哪一个对孩子成长的影响更大? 祖孙关系:祖辈应扮演好“老小孩” 在家庭中,祖父母一定不能直接参与教育孩子,因为这样容易出现两个中心。我们不可低估孩子,他们是最好的“人际学家”,很会寻找突破口。因为隔辈亲,祖父母很容易被孩子当成钻空子的对象。不少家庭和孩子出问题,都是由于祖父母带孩子时,没有把家庭关系搞清楚,出现了两个中心的缘故。 以我多年的实践经验(我有6个孙子和外孙),祖辈在家庭教育中要讲究教育艺术,应该学会扮演“老小孩”,要退居家庭教育二线。很多祖父母在教育孙辈方面容易替代父母,这样的危害很大。祖辈身体再好,能力再强,也要在孙辈面前示弱,让孙辈感到爷爷奶奶是被爸爸妈妈照顾的对象,孩子自己也会学着去照顾、孝敬和包容老人。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祖辈要维护父母教育孩子的权威。 我家小孙女刚开始学钢琴时,每次不想练琴了,就会去找最爱她的爷爷寻找突破口。爷爷不为所动,告诉她说:“这是你妈妈让练的,要听妈妈的。”小孙女说:“爷爷,你这是狐假虎威!”爷爷逗她说:“我是老虎?”小孙女说:“你是狡猾的狐狸,我妈妈才是老虎!”说明孩子很清楚,爷爷和妈妈坚持同一底线和原则,没有突破口。 一个家庭绝不能为了讨好孙辈或以孩子为中心而把家庭关系和次序搞错,家中一定要有统一的管理原则。有了孩子之后,家庭要认真组织一次家庭会议,确定各个成员之间的关系和各自职责,坚持父母一定是教育孩子的主体,祖辈只是起到辅助作用。 来源:中国教育报2022年12月25日第04版。 作者:詹文龄,山西省太原通宝育杰学校校长。 那些可能影响孩子一生的隔代抚养——隔代抚养的利与弊在哪里?孩子到底谁来带?怎样带更科学? 李镇西:好父母的15条标准,您有几条? “教育界的诺贝尔奖”——为什么是朱永新和新教育实验? 生命叙事集锦|相信种子,相信岁月——向上成长,向新而行,向世界开一朵属于自己的花 营造书香校园|美文案例集锦——阅读改变人生,没有书香充溢的校园,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学校 因为真正懂得,所以幸福完整——新教育实验通识与实践五十讲: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了解和加入新教育最新指南|中国陶行知研究会新教育分会:关于发展团体会员、个人会员的通知 分享美好,致敬原创!【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相约真善美,【守望新教育】! 《麦田里的守望者》有一个词语,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陈东强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日新之谓盛德。惟进取也故日新。道在日新。德贵日新。常新,自新,全新。 日新无已,望如朝曙。——日新集 相信种子,相信岁月。埋下种子,以日以年;守望岁月,静待花开。——陈东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