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一些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开始倡导精英教育,不仅要求孩子在传统学科上取得优异成绩,还要培养各种特长和技能,如钢琴、小提琴等高雅乐器。 这种教育方式的确能让很多小学生在小小年纪就展现出惊人的才华和魅力,但是我们需要认识到,很多家长其实是把握不好这个平衡的,用力过猛,就容易把自家孩子教育成小小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你儿子当音乐家,就得牺牲邻居的睡眠?别把自私当成精英教育当代中小学生学习压力普遍较大,忙完了繁重的课业回头来又要完成家长布置的任务,比如家境条件稍好的,要让孩子每天练一两个小时的琴,这倒无可厚非,毕竟这是人家的教育,跟他人无关。 可是如果家里并不是住在独栋的大别墅,而是有街坊邻居,那么我们就应该意识到孩子太晚还在吵闹,练琴,无论是出于什么目的,这都会打扰到其他人的睡眠和正常的生活。 最近看到一位父亲在网上晒出自家儿子穿着校服练钢琴的视频,并表示儿子每天练琴都是在深夜,邻居受不了,经常来投诉,说琴声影响了他们的休息。 于是这位父亲就灵机一动,拿了一床大厚棉被盖在了钢琴上,认为这样就可以减少对其他邻居的影响。但是这件事情有两个问题,第一个拿棉被盖住的钢琴效果已经很不好了,真的能保证学生高水平的练琴质量吗。 第二个问题。拿了一床棉被盖在钢琴上面,也不一定就能把琴声降低到多少,显然这位父亲思考没有考虑到问题是出在深夜练钢琴。他们也并不想办法解决别人的困扰,依然我行我素。 就像网友们抱怨呗,难道就不能早一点练完琴吗?比如就定个时间,9:00之前让孩子练完琴,后面的时间再用来写作业,只要简单的调换一下,相信邻居的怨言就会减少。 其实在评论区中也能看得出来,这样的自私家长还真不少,有的妈妈沾沾自喜的说,自家孩子每天都是9点以后练琴,练了好几年了,邻居也没有怨言。 但反过来,邻居有怨言,就一定要在人前明面上指出来嘛。或许人家在背后怎么说,怎么评价都还不一定呢?不过这位爸爸后续做了改动,就是增加了更多隔音,也保证会在9点之前完成练琴,但也有网友说这样做其实不如再装个隔音房有效果。 虽然说在普通家庭想要培养出一个超凡脱俗的音乐家或者是艺术家有那么一些困难,这样的教育方式和坚持是对的,然而不能因为想把自家儿子培养成音乐家,就让别人牺牲耳朵和睡眠吧。 其实家长们倡导的精英教育还有很多不足和缺点,应该值得反思首先,精英教育强调的是多样化的发展,鼓励孩子在多个领域表现出色。这样的教育模式确实能够培养孩子的兴趣和潜能,拓宽他们的眼界和才艺。 然而,我们也不能忽视教育过度的可能性。孩子们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如果家长过分追求孩子在各个领域的出色表现,可能会给他们造成巨大的压力和负担。他们可能面临着学业疲劳、时间管理困难以及身心健康问题。 其次,精英教育往往以竞争为导向,追求排名和奖项。家长为了孩子能够在各个领域脱颖而出,可能会过度强调竞争和成绩,忽视了孩子的个体差异和兴趣发展。 孩子们应该在快乐学习的氛围中成长,培养对知识的热爱和探索精神,而不仅仅是为了追逐荣誉和名次。需要重视孩子的自主性和兴趣发展,鼓励他们按照自己的兴趣和天赋选择学习的方向。 再者,在过度追求孩子的多元发展和成就时,有时家长会忽视培养孩子的品格和社交能力。精英教育如果只注重学术和技能的培养,却忽略了品德和情感教育,可能会导致孩子的心灵世界变得狭隘和冷漠。 他们可能变得过于自我中心,对他人的需求和情感缺乏敏感性,更容易变得专断和不关心他人的感受。这与我们作为父母的期望是相悖的。 精英教育的实施往往需要大量的经济投入和资源支持,这使得只有一部分家庭能够承担得起。一直倡导这样的教育模式,其实也有可能导致更加的分化和不均。 笔者观点: 真正的教育在资源上一定是平等的,在眼界上也一定是拥有那种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的心怀。在大量的阅读,学习和实践过后,一个优秀的人是应该意识到尊重他人,而不是以自己的利益为先。 那么你怎么看待这件事?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