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心脏有规律的收缩,推动血液运行,营养全身,这就是心跳。人在运动或心情激动时心跳加快,休息和睡眠时心跳减慢,这都属于正常生理现象,自己是感受不到的。如果我们感到心慌、“心跳加快”或“心跳加重”或有“心跳有间歇”,或“乱跳”,或感觉有“偷停”就提示心跳的节律和速度可能发生了紊乱,称为心律失常或心悸。 房颤、早搏、心动过缓……它们有个共同的名字——心律失常,中国约有两千万患者正受其困扰。系统地了解认识这类疾病,有助早期发现和治疗它。 心律失常是一种十分常见的心脏疾患,大多数心律失常不会导致生命危险,但是少数严重的心律失常因发病突然,救治成功率很低,是发生心脏性猝死的最主要原因。据相关资料统计,80%的心脏性猝死源于心律失常。而易患心律失常的老年人群对这一疾病的认识不足,相关科普知识亟待普及。 房颤。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主要表现为心房收缩功能丧失,心跳不规则。目前全球房颤患病人数为3350万,预计到2060年将增加2倍。 研究显示,40岁以上人群中,男性一生中患房颤的风险为26%,女性为23%。房颤最严重的危害就是导致脑卒中(中风)。研究显示,房颤患者卒中风险增加2~7倍,死亡风险增加约2倍,房颤还会增加心衰的风险。 此外,临床上有些病人没有明显症状,体检时偶然发现,这称为无症状性房颤。某种意义上说,无症状性房颤可能比有症状的房颤更危险,因为无症状就不会及时治疗,发生中风或者心衰的可能性较大。临床上不少患者都是发生脑梗塞后才发现有房颤,造成了很大遗憾。 心动过缓。正常成人的心率在每分钟60~100次之间,低于60次称为心动过缓。最常见的是窦性心动过缓,可见于健康成人,多见于老人和运动员。
老年人是心律失常的高发人群,这主要有三大方面原因。 第一,随着年龄增长,机体不断衰老,老年人的身体会发生一系列的生理变化,这些变化都会对心脏的传导系统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会导致传导阻滞、病窦综合征以及心房颤动等心律失常的发生。 第二,老年人多存在不同程度的循环系统疾病,比如冠心病、高血压、肺心病等,这些疾病都会引起心肌供血不足,因此老年人容易罹患各种心律失常。 第三,老年人对药物的耐受性较低,比如窦房结功能如果出现障碍,一旦应用对心脏传导系统有影响的药物时,老年人很容易出现副作用,极易导致新的心律失常发生。
很多时候造成心律失常的根本原因不消除,很难真正控制住,它就像身体里一颗不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发作。如果能做到以下几点,很多心律失常是可以预防的。 1.定期体检。很多心律失常患者没有心慌、胸闷等典型症状,只在体检时发现。某些没有症状的心律失常对身体一样有害,如房颤等会伤害心脏或引发脑卒中,严重疲劳状态下可能突然发生严重的室性心律失常,甚至猝死。 2.运动要适量。研究发现,长期剧烈运动者,房颤发病率增加5.5倍,而规律的中等强度运动能减少心律失常发作。应本着“量力而动”的原则,不可勉强运动或活动过量。中老年人宜进行散步、打太极拳等较柔和的运动。 3.维持健康体重。研究发现,肥胖与房颤的发生呈线性相关,体重指数(BMI)每增加1,房颤风险增加4%~8%。 此外,健康饮食、改善睡眠和心态也有助防治心律失常。必要时可遵医嘱选择合适的药物,稳心颗粒历经30多年的历史检验,不仅对房早、室早和房颤等心律失常有明显的治疗及改善作用。
“哈特瑞姆心律专科医生集团的专家每周五将定期到京煤医院出诊、查房等等,让门头沟区约万名心律失常患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更优质、便捷的治疗。,日前,在“京煤·哈特瑞姆心律失常诊疗中心” 成立仪式上,哈特瑞姆心律专科医生集团联合创始人、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周菁如是说。 王小荣说的,正是分级诊疗的“痛点”,如何让各层级医生掌握适宜的诊疗技术,专科医生集团将成为推动分级诊疗落地的助推器。 “哈特瑞姆通过对合作医院给予诊疗指导咨询、手术带教、病例讨论等技术、服务模式的输出,帮助科室开展特色专科建设,提高医生的诊疗水平。”哈特瑞姆心律医生集团联合创始人,北京友谊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吴永全介绍说,这样一来,得到了当地居民的认可和信任,加上离家近的方便,患者就会主动找过来,而不是挤到大型三甲医院看病。 王小荣表示,他们还面临病人术后康复和管理方面的许多困惑,“大型三甲医院床位紧张,不少患者刚做完手术就被迫出院回到家里,我们收治了很多这类患者,但一是对诊疗情况了解不足,二是欠缺专业的处理经验,也面临很多问题,希望和哈特瑞姆合作后能学习到相关诊疗方法和经验。” “我们把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具有哈特瑞姆特色的‘随访护士’同样带到了京煤集团总医院。”哈特瑞姆心律医生集团创始人,北京朝阳医院心律失常科主任刘兴鹏说,虽然叫护士,但她们的身份是患者的综合管理员,医生和患者之间的信息中转站。预约专家、安排手术、术后随访、用药及生活方式指导等,她们协助专科医生和基层医生把患者全方位管理起来,也他们感受到温暖的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