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考试,就会有家长去买“聪明药”,听着诧异吧?真的有让人变聪明的药吗?这类药物主要是针对高智商考试却只能考40分的人群,你是不是觉得很奇怪?12岁的男孩昊昊(化名)智商高达138(正常标准为90-110),然而今年刚上初一的他,却因上课基本不听课、不做作业,语文只能考出40多分,被老师建议暂时停学,去医院就诊才发现原来患有多动症。 昊昊上幼儿园时就经常坐不住,精力旺盛,常常因抓伤碰伤同学被其他家长投诉。毕业于重点大学的父母最初认为,昊昊只是调皮了些。到了小学后,上课不听课、小动作多、对抗老师、常与同学发生争执等表现,让昊昊越来越不受老师和同学待见。不仅如此,在学校遇到挫折的昊昊,回到家也表现为爱吵闹、不顺意就大喊大叫,外出时常横冲直撞不知危险。尽管智商超于常人,却无法适应学校生活,被劝休学。 多动症,又称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是一种异质性的神经发育性障碍,是与年龄不相符的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冲动,并伴有认知障碍的症候群。多动症在我国儿童ADHD总体发病率为5.7%,男童总发病率为5%,女童总发病率为3.4% 。 为啥你的小孩会有多动症? 1、脑神经递质数量不足 如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等脑内神经递质浓度降低,削弱了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活动,使孩子动作增多。因此,多动症儿童首先必须考虑药物治疗。非母乳喂养的儿童,父母尤其应该注意这一原因。 2、脑组织器质性损害 母亲孕期患高血压、甲状腺肥大、肾炎、贫血、低热、先兆流产、感冒等;分娩过程异常;儿童出生后1-2年内,中枢神经系统有感染或外伤。这样的儿童易患多动症。 3、遗传因素 一部分观点认为,先天体质缺陷和器官异常、染色体异常、父母的精神病等遗传因素,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孩子的脑功能,造成其先天体质缺陷,从而导致多动。 4、其他因素 教育方法不当及早期智力开发过量,环境压力远远超过孩子心理的承受能力,导致孩子心理发育滞后,自控能力降低。另外,过量摄入食物中的人工色素、含铅量过度的食物,虽不一定达到铅中毒,但可能会导致多动症。 发病原因这么复杂,那么考试之前给这些小孩吃“聪明药”真的有用吗? 【专家提醒】“聪明药”主要指兴奋剂利他林、莫达非尼等药物,用于抑郁症、持发性嗜睡和多动症等疾病的治疗,并不能提升智力。“聪明药”其实是一种兴奋剂,不建议考生服用,不当服用甚至能够诱发癫痫。而且,服用这种药有一定的副作用,用药不当可能产生不良后果,此前有考生因为服用“聪明药”产生头晕、恶心,一整天都处于不清醒的状态。 如何有效预防孩子多动症呢? DHA 不饱和脂肪酸对脑细胞的发育有重要作用。DHA在鱼类中的含量较高,孩子常吃鱼,有助于改善脑功能,提高智力。 B族维生素和卵磷脂 B族维生素参与体内物质代谢,有利于脑细胞对糖类的利用。卵磷脂是脑组织的组成物质。富含卵磷脂和B族维生素的食物包括动物内脏及牛奶、鸡蛋、豆制品、瘦肉、种子、发酵食品等。果仁、西瓜子、南瓜子、松子仁等坚果中,因含有油酸酯和亚油酸酯,对促进脑部发育有较好的作用。 锌和铁 缺锌或者缺铁并不是所有多动儿童的病因,但锌和铁对于脑部发育以及维持正常的脑功能是有益的。缺锌和缺铁会使神经介质的反应性受到影响,妨碍智力的发育和行为控制。因此,富含铁和锌的食物是多动儿童每日食物的必需元素。每日锌、铁的摄入量应该在12~18mg。动物血、肝脏、瘦肉、牛肉、深色蔬菜等含铁较多,而牡蛎、奶制品、蛋类、花生、豆类、家禽、栗子、核桃、黑芝麻、肝脏等含锌较多。 核桃中含有一定的磷脂,此物质具有保护脑神经、维持大脑正常功能的作用;锌及锰的含量较高,且易被吸收。这两种微量元素均参与脑垂体活动,以维持各种激素的正常功能,从而利于脑神经递质的传递;维生素B和维生素E的含量较高,两者均有集中注意力、健脑益智的作用。 【相关新闻】 据北京安定医院副院长、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儿童青少年精神病学组主任委员郑毅教授介绍,目前,我国儿童青少年的精神卫生状况令人堪忧,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占儿童精神科门诊比例的第一位,达到60%以上,约有3000多万儿童受到不同程度心理行为障碍的困扰。 比如,多发性抽动症多起病于3到8岁儿童,男性多于女性,该病发病率为0.05%~3%,近年来,其发病率有明显增加的趋势;我国学龄前儿童的尿床率随着年龄的增加逐渐降低,5-6岁儿童的真实遗尿发病率应为12%-22%。儿童神经系统疾病如智力低下,是我国小儿的主要疾患之一,在人群中智力低下的发病率为1%~2%,成为严重影响人口素质的疾病;我国癫痫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有500-600万人罹患癫痫。 当今,儿童的行为心理保健服务需求也越来越大,表现在行为问题的儿童非常希望能得到医生帮助的越来越多,家长和群众对儿童发育和行为知识的需求史无前列的高涨;邀请发育行为儿科会诊的患儿不断增多,基层儿科、儿童保健转诊病儿日渐增多;更多的儿科医生在临床的实践中也深刻的体会到,不了解行为医学知识在临床实践中的棘手和尴尬;幼教、教师希望得到一些行为干预技巧来帮助小学生的越来越多;媒体(报刊、电视、电台)也将儿童的发育和行为知识作为热门话题。 “六一健康快车”项目办公室常务副主任申昆玲在启动仪式上介绍,影响疾病和健康的因素众多,疾病的防治和健康促进需多个学科的通力合作,“六一健康快车”闪亮星星计划力争每年募集600万元以上的善款,救助3000名心理行为障碍与神经系统疾病的患儿,为困难家庭、疑难及特殊患儿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六一健康快车”将借助权威机构、主流媒体、专业医疗机构的共识,凝聚学术界、媒体界、医疗界的共为,为每一个孩子的健康长大提供权威的指导、专业的诊疗,公益的救助。 本文综合自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人民网、南方日报、健康报等。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头条妞的微信公号“健康头条号”(jktoutiaohao) ———————————————————微信号:jktoutiaohao→长按可复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