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了吗?”这是国人见面打招呼时最常说的话。“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今天下午15时,由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农业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等17个部委联合主办的“2016年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暨第八届中国食品安全论坛”在京拉开序幕。来自政府、企业、媒体各界代表围绕“尚德守法 共治共享食品安全”主题发言。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宣布2016年全国食品安全周正式启动,并现场作重要讲话。 老百姓最关注哪些食物的安全,哪个年龄段又对舌尖上的安全更关注,哪些才是真正的食品科普……今日头条高级副总裁赵添现场发布4.8亿网民大数据调研,其中2.79%也就是1339.2万网民几乎每天都会点击阅读或讨论关注食品安全相关信息。 今天开启的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上,“尚德守法 共治共享食品安全”的主题最醒目。尚德守法是治本之策,共治共享,才是解决之道。 在今天的主场活动中,国务院食安办相关负责人指出,通过举办食品安全宣传周活动,进一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用“四个最严”保障食品安全的要求,推动各级食品安全监管部门不断强化监管执法,提高政府信息公开水平,加快完善统一权威的监管体制和制度。 数读舌尖上的安全 【99.67% 】 乳制品合格率“跑”得快 目前,虽然仍有各种食品安全的问题曝光,但是,你知道吗?在过去的30年间,全国食品总合格率逐年上升,从1985年的71.3%上升到2015年的96.8%。 其中,乳制品“跑”得更快,已从1985年的65%提升到如今的99.67%。 【1339.2万】食物口感不新鲜,食品安全最关注 今日头条对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间,用户对食品安全的阅读情况进行统计,结果显示有2.79%也就是1339.2万人每天都在关注食品安全问题。 这说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已经从对食物口感和味道的追求过渡到对食物本身质量安全的关注。 相对来说,女性比男性更关注食品安全。自古以来就是“女主内”,虽然现在讲究男女平等,但在厨房里,还是煮妇的天下。 【30岁以上】舌尖上的安全“煮妇”不马虎 虽然说吃货不分年龄,甚至说年轻人更爱“尝鲜”,但是从数据可以看出,因为掌握着餐桌上的主导权,所以,30岁以上的人群更关注舌尖上的安全。其中,41岁-50岁之间的人群最多,占比为6%。 特别要注意的是,18岁以下和18-23岁这个年龄段的人群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度不到1%。难道说,他们不需要了解吗?NO~这恰恰提醒我们的政府部门对青少年的食品安全科普应该加强力度,让相关教育走进校园。 【3%以上】山东人最关注食品安全 你是不是认为越是发达地区对食品安全的要求越高?数据告诉你这跟经济是否发达真没太大关系。既然食品安全涉及到每一个人,那么无论贫富,你都可能受到食品风险的波及。 从地域来看,山东、广西、陕西对食品安全的关注最多,但排名前十的地区的关注程度相差并不大,都在3%以上的比例。可见,无论是发达省份还是欠发达地区,各地公众对于食品安全的需求比较一致。 【7749455】奶粉安全最让人揪心 说到舌尖上的安全,你会更关注哪些食物呢?如果小伙伴们都想到了奶粉,那么恭喜你,一猜就中了榜单的“状元”! 今日头条的大数据显示,公众最关心的食品品类中,奶粉高居榜首,阅读量接近800万。这主要是因为奶粉的食用人群是如婴幼儿、中老年人等特殊人群,也就是说,它的质量与安全触动着每个家庭最为敏感的神经,简直就是不能触碰的“雷区”。 调查显示,就乳及乳制品,老百姓的关注呈现出两个趋势:第一就是,应该如何选购?“国产的,还是进口的?牛奶还是酸奶?添加剂好不好?保质期越短越好吗?”值得欣慰的是,如今国产奶粉品牌的关注度明显提升,消费者对于奶粉的选购逐渐趋于理性。 第二,关注安全监管的动向。食药监部门近期有没有公布黑名单?哪些品牌不合格?看来,监管者的地位和权威度也有了显著提升呢。 此外,小伙伴们有没有发现,虽然食用油及花生油等也上榜了,但关注度明显下降了。去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围绕“土榨油”开展了一系列科普宣传,不给小作坊、无标识的油品立足之地。 【9348009】食品添加剂还需再“洗白” 根据今日头条大数据显示,在食品安全最相关的热词中,食品添加剂以9348009的“身价”冲到了榜首,亚硝酸盐及致癌物紧随其后。 同时,有关调研数据表明,近九成消费者对食品添加剂持否定态度,近四分之一被访者表示会接受完全没添加剂但价格较高的食品。也正是抓住老百姓这一“痛点”,部分商家在宣传产品时,采用“0添加”“纯天然”等语言误导消费者。而这也表明,对食品添加剂的科普还得加快脚步呢。 【2488444】隔夜菜竟成“热词榜”榜首 按照今日头条平台上的文章阅读量排名出的年度6大食品安全新闻,小伙伴先猜猜看,榜首是谁?是政府部门发布的权威解读,还是食品安全的负面报道?答案揭晓,都猜错了,其实是一篇关于隔夜菜会产生亚硝酸盐的科普解读,阅读量接近250万。 同时,在这上榜的6大新闻中,有4篇都与食品安全科普相关,这恰恰反映出老百姓其实最需要的是有关食品安全的科普文章。 去年备受社会关注的“走私冻肉”事件也不出意外的登上榜单。但是从公众的阅读行为来看,大家对于食品安全事件的报道阅读最多,或者说最认可的,还是政府部门的官方声明。 此外,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的官方网站已经开辟了科普信息专栏,并加大了针对食品谣言的辟谣力度。 三部委数据大发布 食品安全第一道防线:农产品 优质安全的农产品是生产各类健康食品的来源,也是保障食品安全的第一道防线。 今年1—5月,农业部组织92家部级、国家级农产品检测机构,开展了二次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风险监测),共抽检全国31个省(区、市)、152个大中城市、5大类食用农产品、92个品种、22056个样品,检测指标94项,监测样品总体合格率为97.2%。其中,蔬菜、水果、茶叶、畜禽产品和水产品监测合格率分别为96.8%、92.9%、99.7%、99.3%和96.3%,畜产品瘦肉精监测合格率99.9%。监测结果显示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总体向好。 加强进口食品监管 进口食品就一定安全吗?今年1月-5月,国家质检总局对来自174个国家和地区的49.8万批,1618.6万吨进口食品实施检验,共检出不合格进口食品1311批,2.9万种,涉及23类产品,主要有糕点、饮料、粮谷及制品等,涉及14类不合格原因,主要为食品添加剂超量或超范围使用,微生物污染以及品质不合格等。 对进口乳制品、食用植物油、水产品、肉类、酒类等五大类重点产品进行专项检查,1—5月,全国抽检检验检疫机构从37个国家或地区进口的上述产品检出不合格产品共275批、2.7万种,占不合格进口食品总重量的93.1%,其中检出不合格进口乳制品83批、170.6吨。 肃清国内食品市场 食品药品监管总局2016年1—5月组织监督抽检并公布了5447批次样品信息,其中不合格96批次,上述信息已经全部在质检总局网站上公布。近半年内连续2批次以上样品抽检不合格的有16家。此外,同一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也存在多批次抽检不合格的问题。 多知道点儿 随着智能电子设备的普及,我国移动互联网用户数在去年底时已经达到6.88亿,普及率超过50%,如此庞大的用户群体对资讯和信息的获取都进入了一个空前便利的时代。 那么,大数据可以为食品安全做什么呢?其实,下面一图就可以读懂了: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头条妞的微信公号“健康头条号”(jktoutiaohao) ———————————————————微信号:jktoutiaohao→长按可复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