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站点公告:
微信公众号dean_12343
北京信息网 首页 新闻资讯 健康 查看内容

高考后他选择了自杀,60%以上的自杀者都在被这种病困扰!

2017-8-3 12:36| 发布者: LLL_111| 查看: 88| 评论: 0

摘要: 6月10日下午5点,渠县高三毕业生小斯(化名)和父亲一前一后走到渠县北门附近时,忽然不见了 。6月11日上午,小斯父母向渠县蓝天救援队志愿者求援。6月13日上午,渠江河面上发现一具尸体。高考后的暑假本该对寒窗十 ...

6月10日下午5点,渠县高三毕业生小斯(化名)和父亲一前一后走到渠县北门附近时,忽然不见了 。6月11日上午,小斯父母向渠县蓝天救援队志愿者求援。6月13日上午,渠江河面上发现一具尸体。高考后的暑假本该对寒窗十年最好的迎接,单词、公式、文言文……统统可以抛之脑后,好好享受!但是,临近毕业,总会有人仪式性地选择在这个时刻结束生命。

高考后他选择了自杀,60%以上的自杀者都在被这种病困扰!

幼年时和父母分开,同爷爷奶奶在一起,造成他和父母关系不亲密,没有建立良好的亲子依恋关系,使他在面对父母的说教和批评时,容易存在逆反心理,即不听家长的话,不服管教,当然这些会被隐藏起来。此外,和父亲之间的冲突还受到父亲的性格及处事方式的影响。他的父亲脾气暴躁,一味要求小斯成绩,喜欢用暴力的方式去解决问题,而小斯是一个情感细腻的人,想要得到心理上的关怀,这和实际情况存在很大的偏差。加上,父子很少能好好沟通,造成双方的距离越来越远。

影响青少年自杀行为的因素主要来自于家庭压力、亲子关系极不和谐、家庭气氛不好、缺乏家庭支持及家庭问题,如暴力、酗酒、吸毒、自杀;以及学校压力如课业学习、同侪相处及异性交往,也会影响青少年自杀的意念。

高考后他选择了自杀,60%以上的自杀者都在被这种病困扰!

哪些是自杀高危人群?

第一高危险群是具有家庭问题与学校适应问题的青少年,现存忧郁、缺乏问题解决力、酗酒与药物滥用的身心问题。

第二高危险群是在学校适应不错的青少年,却面临一些家庭问题及个人身心问题、或是家庭生活正常但有现存身心问题的青少年,正面临一些学校适应或是异性交往问题。父母的离异与分居不一定会导致青少年自杀,却会增加青少年负向情绪反应或对外在所有人事皆采负向诠释,这些无效因应行为会使这个青少年成为自杀高危险群。

第三高危险群是目前无面临任何家庭及学校压力,但有现存身心问题的青少年,其本身是属于忧郁、缺乏自信、问题解决能力差、或有酗酒、滥用药物等问题的青少年,或许他们目前可能没有自杀的意念,但是任何生活压力事件极易使他们有轻生之举。

高考后他选择了自杀,60%以上的自杀者都在被这种病困扰!

自杀可以预防?

一般人认为企图自杀的青少年是没有任何征兆的,事实上,青少年自杀前常会呈现下列几方面警讯:

一、行为的改变

若成绩滑落、很难专心、饮食与睡眠的习惯变动(过量或不足),对嗜好失去兴趣,把心爱或贵重的东西送给别人、妥善处理个人的事、物,从已经是很小的朋友圈中撤离,孤立自己,尤其当抑郁伴随着这些明显行为的改变持续长过一个星期时,当予以特别注意。

二、口语的线索

当听到青少年提及:「我觉得生命很没有意义。」「我厌倦透了生活,活着很没有意思。」「我好希望我死了。」「你会为今天所做的后悔。」「你不会再看到我在这儿打转了。」「没有我,大家会更愉快些。」以及一些其他类似的口吻。或是看到青少年撰写与死亡有关的诗、散文或小语时都应特别注意,探索其是否有自杀意图的揭露。

三、思想的重点

当青少年出现下列想法,如:极度想逃避他们无法忍受的情境,如学业上的失败、家中的困境、没有朋友;想终止一无法解决的冲突;或是想加入一位已经去世的家人或朋友的行列;想要被惩罚、避免被惩罚、报复、控制;潜意识地想成为一位受难者时均有可能采取自杀的举动。

四、外表上的线索

体重减轻、表情平淡、疲倦、眉头深锁、垂头丧气、忧郁、悲伤、退缩、不想动、仪表不整、注意力不集中、有时显得激动及坐立不安。当情绪由悲哀转变成正常或高昂时须特别小心,此为高度危险期。

五、环境上的线索

1.重要人际关系的结束。

2 .家庭发生大变动,如财务困难、搬家。

3. 显示出对环境的不良因应,因而失去信心。

高考后他选择了自杀,60%以上的自杀者都在被这种病困扰!

60%以上自杀者有精神心理障碍

心理和精神疾病困扰,已成为欧洲21世纪“最严重健康问题”。抑郁症患者是自杀的高危人群,世界卫生组织预测,至2020年,就疾病给全球带来的负担而言,抑郁症排名第二。

现在认为自杀是一种多因素障碍,是由于生物、遗传、心理、社会和环境等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研究表明,有40%-60%的自杀者在自杀前一个月看过医生,这些人中的多数人是看通科医生而不是精神科医生。

关于蓄意伤害尤其是自杀行为的流行病学研究很多。我国自杀死亡率较高,据估计每年因口服农药、高楼坠落等自我伤害行为到医院就诊的高达200-500万人,为自杀死亡的10倍以上。自杀未遂者中,有精神心理障碍的占30%左右;自杀死亡人群中,有精神心理障碍的则高达60%以上,国外有些研究表明这一数字甚至在90%以上。先前有自我伤害史的自杀未遂者,后续6年内再次出现自杀行为达20%以上。

蓄意自我伤害者,常伴有抑郁失眠无望等精神心理问题或躯体疾病,家人和朋友如果能及早发现症状,或许可以避免悲剧的发生。

高考后他选择了自杀,60%以上的自杀者都在被这种病困扰!

欢迎关注中国心理学家大会

微信公众号:中国心理学家大会(psychforum)

新浪微博:中国心理学家大会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头条妞的微信公号“健康头条号”(jktoutiaohao) ———————————————————微信号:jktoutiaohao→长按可复制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此篇文章已有0人参与评论

请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扫描,关注官方微信

联系我们

4000798987

24小时服务热线
客服QQ:510255206同微信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北京信息网 ( 京ICP备14024126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3© 2001-2021 北京信息网 京ICP备14024126号-1 北京公安局海淀分局网络备案编号1101082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