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中国肿瘤登记年报显示,女性发病第1位的为乳腺癌,每年新发病例约27.3万;在今日头条上,一年被“围观”9亿次,它就是乳腺癌。 很多女性在患有乳腺癌后认为,全乳切除要比保乳手术复发率低很多,生存率高。 但真的是这样吗?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乳腺外科副主任医师王昕却表示,保乳手术与全乳切除手术的生存率基本一样,甚至在美国有调查表明,保乳手术的生存率甚至要高于全切。 这到底是咋回事儿呢?
今日头条健康频道及时尚频道助力活动邀请了亚洲知名美肤专家伊然老师来到现场,根据患者情况讲解了“化疗后美妆搭配知识及皮肤护理知识”。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内科主治医师李俏表示,对于乳腺癌发病病因,确切的病因目前仍不清楚,但是某些高危因素可增加乳腺癌发病率。 比如,激素长期刺激,主要为雌激素,主要体现在:月经初潮较早(早于12岁);绝经晚(晚于50岁);未育或晚育。 同时,还包括家族基因遗传因素(家族基因中包含BRCA1和BRCA2,BRCA1和BRCA2是直接与遗传性乳腺癌有关的基因,分别被命名为乳腺癌1号基因和2号基因),如果家庭中母亲或姐妹有乳腺癌病史,以及侧乳房曾有癌症史的女性,患乳腺癌危险性会增加。 曾有良性不典型增生病史也是高危因素。此外,很多女性缺乏锻炼、内衣过紧、爱生气脾气暴躁单身等性格原因都容易造成乳腺癌的病发。所以,提醒小伙伴们,在生气的时候赶紧默念:“我叫不生气”。
高脂肪饮食、肥胖群体; 大量或长期摄取酒精; 乳腺组织密度大; 长期口服避孕药或接受激素替代治疗; 曾长期或一次大剂量接受电离辐射
我们先来看一组数据,不同年轻阶段及绝经前后乳腺癌发病率。 自己对照一下,处于哪个区域,是否高危? 不同年龄阶段及绝经前后乳腺癌发病率: 30岁以下年龄段女性发病率仅为0.5%; 30-39岁之间的女性发病率为4.2%; 40-49岁之间的女性发病率为18.4%; 50-59岁之间的女性发病率为24.3%(发病率最高群体); 60-69岁之间女性发病率17.2%; 70-79之间女性发病率为22.4%; 80岁以上女性发病率为13.0%。 从这组数据大家明显可以看到50岁到59岁年龄之间的女性群体是发病率最高危群体。因此50岁以上年龄群体建议每年体检时可较多关注乳腺健康问题。
说到乳腺癌的检查,王昕表示,目前有超声检测、钼钯x射线检查、MRI核磁共振,“每种检查方式各有利弊。”不过,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乳腺癌的确诊需要穿刺检测,但如果认为这种方法会对癌细胞造成转移,那只能说明你中了谣言的招了。 因为检查毕竟属于专业医生的事儿,下面,我们重点来说一下自查。可能有不少小伙伴都做过,但是你的姿势真的做对了吗? 在月经后7天,因为这个时候乳腺比较柔软,来,跟着头条妞一起做: 用3、4个手指由外向内揉摸乳腺体,检查有无肿块。 特别提醒,如果出现胸部蜕皮红肿、乳头溢液、乳房不对称等都要及时到医院检查。
说到乳腺癌治疗,目前主要有手术、放化疗和内分泌药物治疗。 其中,内分泌治疗目前在乳腺癌治疗中是最为常用的治疗方法,和化疗方式对比,内分泌治疗主要通过改变肿瘤生长内环境来抑制其生长,内分泌疗法本身对正常细胞的影响较小,副作用也相对较小,但起效较慢,对比化疗的1-2周就有明显效果来看,内分泌治疗通常需要2-8周才能起效。 接下来,重点来了。 手术治疗乳腺癌主要分为两大类,全乳切除和保乳术。这两个方法听上去,全乳切除似乎更为彻底。而国内很多患者选择的也是这种方法。通过与国外的数据对比发现,国内选择保乳手术的比例明显很低。 可能有人说了:“这是因为保乳术复发率高。”但是王昕却表示,保乳不亚于全切。先来看下,这两种手术的对比:全乳切除手术创伤大恢复慢、术后的生活质量低,术后患者身体容易产生积液;保乳手术创伤小、恢复快外观要明显好于全乳手术。不过,由于保留了部分的残留乳腺,所以保乳术后一个月还需要对残留的乳腺进行放疗。 此外,王昕表示,保乳手术与全乳切除手术生存率是基本一样。甚至在美国有调查表明,保乳手术的生存率甚至要高于全切,这很可能与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心理情绪有着很大的关系。
目前对乳腺癌的预防还没有切实可行的办法,通过手术和药物预防乳腺癌的效果较为轻微,甚至可能因药物服用不当导致其他疾病。 而对乳腺癌的预防,目前只能通过对高危因素的控制来达到预防目的,如育龄生育,母乳喂养小孩,减少雌激素暴露,同时,应重视普查的作用,争取早诊断早治疗,不贻误病情。 想看更多的精彩内容,快来关注头条健康的官方微信公号:健康头条号(jktoutiaoha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