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定义: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破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骨质疏松症可发生在不同性别和任何年龄,但多见于绝经后妇女和老年男性。 随着人口的老龄化,骨质疏松的危害日益严峻。根据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2008年发布的一份白皮书预测:2020年,中国人口患有骨质疏松症或骨量减少的人数将高达2866万,而到2050年,这一数字将达5333万。 当前骨质疏松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中国疾控中心慢病中心主任王临虹表示,我国有7000万人患骨质疏松症,另有2.1亿人骨量低于正常标准,存在骨质疏松风险;我国50岁以上的人群中骨质疏松症总患病率为15.7%,而随着老龄化社会进程的加快和人口寿命的延长,这一比例还将逐步增加。骨质疏松症已经成为最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 在日前举办的“第13届酵素论坛”上,专家指出,中国社会老龄化的迅猛趋势,慢性病人群如慢性肾病、风湿病、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的发生率也在不断攀升,使得骨质疏松的危害日益严峻。但是,骨质疏松带来的严重危害问题仍被低估,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的致死率已达20%、致残率高达50%。专家强调多学科携手诊疗、全程管理骨质疏松患者,可显著降低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率达38.1%。 专家还强调,骨质疏松的预防应该尽量前移,调整饮食、积极运动是维持骨骼健康的基础措施。同时,科学补充钙和维生素D不是“老生常谈”,依旧是帮助不同年龄段、不同慢性病人群预防骨质疏松的有效方法。 骨质疏松悄然入侵犹如“蚁穴溃堤”,骨折后致死率达20%、致残率高达50%。 骨质疏松症还被称为“静悄悄的流行病”。年龄的增长,慢性疾病(例如慢性肾病、风湿性关节炎、糖尿病、肿瘤等等)的影响,都会导致骨量悄悄地、不断地流失,骨骼变得疏松、易脆,很容易骨折。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常见部位是脊椎、髋部和桡尺骨远端。研究显示,50岁以上女性每3人或2人中约有1人,50岁以上男性每5人中约有1人会经历一次或多次骨质疏松性骨折。
很多人以为,缺钙就容易骨质疏松,骨质疏松就是缺钙,但其实没那么简单。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主要有—— 1、固有因素: 人种(白种人较黄种人和黑种人易患)、老龄、绝经、母系家族史。 2、非固有因素: 低体重、药物(皮质激素等的应用)、相关疾病(影响骨代谢)、吸烟、过度饮酒、咖啡等、体力活动缺乏、饮食中钙缺乏、维生素D缺乏。
首先要能够判断骨质疏松的临床表现—— ①疼痛(腰、背痛常见);②脊柱变形及/或身高变矮;③骨折(脆性骨折)。 诊断骨质疏松主要根据以下3点—— 1、有脆性骨折:非暴力、轻微外力即会发生骨折。 2、骨密度(BMD)测定: ①双能X线骨密度测定(DXA):是目前公认的诊断骨质疏松的金标准。 由于不同骨密度检测仪的绝对值不同,在临床使用骨密度值时,通常使用T值判断骨密度是否正常(T值表示病人骨密度与参考群体峰值骨密度的比值)。按照WHO的推荐标准,T≥-1为骨量正常,-1.0<T<-2.5为骨量减少,T≤-2.5为骨质疏松。 ②其他测定方法:如X线、超声、定量CT(QCT)、外周DXA等,可用于骨质疏松的筛查和鉴别诊断。 3、鉴别诊断:需排除其他骨代谢病、继发性骨质疏松等。
1、孕妇更易骨质疏松? 民间有一种说法,说孕妇每生一个孩子体内的钙就会流失一半,所以孕妇更容易发生骨质疏松或其他骨骼问题。 虽然怀孕期间,各位准妈妈确实需要多吃奶制品、豆制品等补钙,要为为期6个月以上的母乳喂养做准备,也可以帮助肚子里的宝宝长骨骼和牙齿,但是“体内钙会流失一半”的说法并没有科学依据。 2、骨质疏松可能带来哪些严重的后果? 疼痛是最常见的症状,以腰背痛多见,疼痛沿脊柱向两侧扩散,仰卧或坐位时疼痛减轻,直立时后伸或久立、久坐时疼痛加剧,弯腰、咳嗽、大便用力时加重。 疼痛出现之后,便可能接连出现身长缩短、驼背等问题。脊椎椎体前部负重量大,尤其第11、12胸椎及第3腰椎,负荷量更大,容易压缩变形,使脊椎前倾,形成驼背,随着年龄增长,骨质疏松加重,驼背曲度加大,老年人骨质疏松时椎体压缩,每椎体缩短2毫米左右,身长平均缩短3~6厘米。 而骨质疏松可能出现的最严重的后果就是骨折,老年人骨质疏松严重时,拿一些东西、提个包都有可能发生骨折。如果腿或盆骨骨折了就不能动,需要躺在床上,还会引发一系列更严重的并发症,包括褥疮、肺炎、血栓等,严重的甚至会影响生命。 还有的骨质疏松患者可能出现呼吸功能下降,胸、腰椎压缩性骨折,脊椎后弯,胸廓畸形,可使肺活量和最大换气量显著减少,患者往往可出现胸闷、气短、呼吸困难等症状。 3、节食减肥与骨质疏松有什么关系? 这个问题需要从两方面看。如果是很胖的人,平常运动也较少,这样对身体是很不好的,尤其是对骨关节。针对这样的人群,应该采取合理的减肥方式,保障膳食平衡和足够的能量摄入,就不会诱发骨质疏松。 但是有些人选择节食以后,就非常挑食甚至有的什么也不吃,会导致身体缺乏必须的营养,从而影响骨骼结构。所以减肥要选择合理的方法,正确的方式。
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与骨矿盐疾病分会名誉主委、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徐苓教授指出:骨质疏松的预防工作应该尽量前移,越早开始越好。 骨质疏松的预防分为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一级预防优于二级预防。 一级预防的对象儿童和青少年时期开始,需要补充足量的钙,应对生长发育的需要,强健骨骼,获得最佳的峰值骨量,年轻时积累的骨峰值越高,可供日后消耗的就越多,将来发生骨质疏松的风险也越低。 二级预防的对象是针对有骨质疏松危险因素,出现骨量减少的人群例如35岁以上的人群,应防止将来发展为骨质疏松。尤其是对于女性而言,如果从饮食中不能摄入充足的维生素D和钙,大部分女性都会在绝经后开始骨量丢失。 1、增加钙的摄入量 钙是维持骨骼健康的基石,补充足量的钙剂和维生素D,可以有效预防骨质疏松。 不管是哪个年龄阶段的人群都要注意钙的摄入量,要通过多吃含钙食物来补钙。牛奶、骨头汤、海产品和绿叶蔬菜中含有较为丰富、可供人体吸收的钙离子,多吃这些食物有利于增加钙的摄入。 2、保持充足的蛋白质摄入量 蛋白质是人体组织细胞的基本单位,对骨基质的维护有很大作用,人到中老年要保证满足机体的蛋白质营养需要,摄入充足的食物蛋白。鸡蛋、瘦肉、牛奶、豆类和鱼虾都为高蛋白食物,应当合理搭配,保证供给。 3、不吸烟少饮酒 酒精和烟草中的有害物质及其毒素可致成骨细胞中毒、破坏,使得骨量降低而诱发骨质疏松。所以预防骨质疏松要戒酒戒烟,烟酒不仅会导致骨质疏松,烟酒危害大,对人全身的五脏六腑都要影响。 4、坚持运动 坚持运动可以增强骨质的强度和骨量,而且保持自己身体的灵活性,不要太过僵硬,能很大程度上防止骨质疏松的发生。 5、多晒太阳 日光中紫外线照射皮肤后可以引起体内一系列反应,形成活性维生素D,从而促进钙质吸收。
预防骨质疏松的第一个阶段 应从儿童、青少年做起,如注意合理膳食营养,多食用含Ca、P高的食品,如鱼、虾、虾皮、海带、牛奶(250ml含 Ca300mg)、乳制品、骨头汤、鸡蛋、豆类、精杂粮、芝麻、瓜子、绿叶蔬菜等。 尽量摆脱“危险因子”,坚持科学的生活方式,如坚持体育锻炼,多接受日光浴,不吸烟、不饮酒、少喝咖啡、浓茶及含碳酸饮料,少吃糖及食盐,动物蛋白也不宜过多,晚婚、少育,哺乳期不宜过长,尽可能保存体内钙质,丰富钙库,将骨峰值提高到最大值是预防生命后期骨质疏松症的最佳措施。加强骨质疏松的基础研究,对有遗传基因的高危人群,重点随访,早期防治。 预防骨质疏松的第二个阶段 人到中年,尤其妇女绝经后,骨丢失量加速进行。此时期应每年进行一次骨密度检查,对快速骨量减少的人群,应及早采取防治对策。近年来欧美各国多数学者主张在妇女绝经后3年内即开始长期雌激素替代治疗,同时坚持长期预防性补钙,以安全、有效地预防骨质疏松。 预防骨质疏松的第三个阶段 对退行性骨质疏松症患者应积极进行抑制骨吸收(雌激素、CT、Ca),促进骨形成(活性Vit D)的药物治疗,还应加强防摔、防碰、防绊、防颠等措施。 对中老年骨折患者应积极手术,实行坚强内固定,早期活动,体疗、理疗心理、营养、补钙、止痛、促进骨生长、遏制骨丢失,提高免疫功能及整体素质等综合治疗。 本文综合整理自搜狐健康、寻医问药网等。 想看更多的精彩内容,快来关注头条健康的官方微信公号:健康头条号(jktoutiaoha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