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我们再熟悉不过了,是一种常见病,现已成为现代疾病中的第二杀手,它对人体的危害仅次于癌症。我国糖尿病人逐年上升,严重威胁到人类的健康。世界卫生组织已将糖尿病列为三大疑难病之一,并把每年的11月14日定为“世界防治糖尿病日”。 世界糖尿病日是由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糖尿病联盟于1991年共同发起,其宗旨是引起全球对糖尿病的警觉。 目前,我国糖尿病患者一个亿左右,是全球糖尿病患者最多的国家,全球每10秒就有1人因糖尿病而致死,每30秒有1人因糖尿病而致残。
某种遗传上的缺陷,使后代出现某些疾病的倾向即遗传易感性,糖尿病是其中的一种。 糖尿病发病原因一直是世界糖尿病研究的重要课题。经过几十年的研究,一致认为糖尿病是一复合病因的综合病症。 尽管糖尿病的起因与家族性遗传有关,但多数由于长期摄取过多高热量、高糖高脂饮食,体力活动减少,体内脂肪储存增加所致。 糖尿病是内分泌疾病,糖尿病发病原因主要是内分泌失调,与生活作息,饮食,遗传等因素异常密切相关表现出来,就是胰腺B细胞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者身体产生胰岛素抵抗,胰腺肿瘤等等胰腺出现问题后可以到医院检查发现,没出现问题前不能提前发现。
糖尿病不痛不痒,但危害十分严重。研究表明,糖尿病发病10年后,有30%~40%的患者至少会发生一种并发症。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及(或)作用缺陷引起的以血糖增高为特征的代谢病。只要控制好血糖,糖尿病患者可以终生带病生存。但是,最可怕的是,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率极高、致残率和致死率极高。 1、糖尿病性心脑血管病 糖尿病人常常伴有高血脂、高血压、血管粥样硬化,极易患心脑血管病。 糖尿病性心脏病通常是指糖尿病人并发或伴发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糖尿病性心肌病,以微血管病变、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所致的心律及心功能失常。 2、糖尿病性肾病 糖尿病性肾病,是对糖尿病患者危害极为严重的一种病症。病变可累及肾血管、肾小球、肾小管、和间质。常见的肾脏损害是糖尿病性肾小球硬化症,小动脉性肾硬化、肾盂肾炎、肾乳头坏死、尿蛋白等。 其中糖尿病性肾小球硬化症是糖尿病特有的肾脏并发症,临床上通常称为糖尿病性肾病。糖尿病性肾病是导致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3、糖尿病性眼病 糖尿病所并发的眼部疾病常见的有七种: ①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②糖尿病性色素膜病变,③糖尿病性白内障,④糖尿病性视神经改变,⑤糖尿病性视网膜脂血症,⑥糖尿病性青光眼,⑦糖尿病性屈光改变。其中最常见的是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它是糖尿病致盲的重要原因,其次是糖尿病性白内障,也是糖尿病破坏视力最常见的合并症。 4、糖尿病性神经病变 糖尿病性神经病变,是糖尿病在神经系统发生的多种病变的总称。它函盖植物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运动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等等。其中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合并症。 周围神经病变又分为多发神经病变和末梢神经病变。病变可单侧,可双侧,可对称,可不对称。突出表现为双下肢麻木、胀痛、伴有针刺样、烧灼样异常感,很难忍受。有的患者可出现自发性疼痛闪电样痛或刀割样痛。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被称作“富贵病”的糖尿病近年来也找上了普通人。 以下四类人要留意糖尿病风险,应合理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远离糖尿病。 1、年龄40岁以上的人 40岁以上的人患糖尿病的几率增大。到了这个年龄段就应该每年检查尿糖、糖耐量、血糖、血脂、血压等,这对糖尿病的早期发现很重要。 2、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 父母、子女或兄弟姐妹中有患糖尿病者,即为有糖尿病家族史。 2型糖尿病的患者1/3的后代将表现为糖尿病或糖耐量异常;双亲患有2型糖尿病,估计其后代60岁时,糖尿病发生率约为50%,另有12%伴糖耐量减低;母亲患糖尿病的 遗传倾向高于父亲;有糖尿病的父母所生子女,糖尿病的发生年龄早于无糖尿病的父母所生子女。 3、肥胖的人 2型糖尿病发生的危险性与肥胖呈正相关,肥胖的病程越长,程度越重,患糖尿病的危险就越高,尤其是腹型肥胖(男性腰围≥90厘米,女性腰围≥85厘米)患2型糖尿病的危险性更大。 4、体力活动不足或者有高热量饮食习惯的人 摄入高热量及结构不合理的膳食及体力活动不足,易导致肥胖及降低胰岛素敏感性,可促进糖尿病的发生。
糖尿病的危险因素很多,如糖尿病家族史、不良的饮食习惯、体力活动减少、肥胖、大量饮酒、精神紧张等,都可能与糖尿病的发病有关。 那么我们日常应该如何预防糖尿病呢? 1、定期血糖检查 有肥胖或超重、血压与血脂有点偏高、有糖尿病家族史等糖尿病患病高风险者,30岁以后每三年测一次血糖;一般人群45岁以后每三年测一次血糖。这样可以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甚至可以防止糖尿病高危人群发展成为糖尿病。 2、经常运动 保持运动对于1型糖尿病的预防至关重要,每天运动30分钟,可以选择散步、慢跑、游泳等,绝对有益。 1型糖尿病发生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胰岛素抵抗,就是身体对胰岛素不敏感,无法正常利用,而运动恰好可以改善胰岛素的敏感性,可以有效预防2型糖尿病。 3、控制血压 通过运动和饮食来实现减肥,特别要关注腹部脂肪,因为腹部减肥能大大提高糖耐量。控制高血压,这与糖尿病病情发展密切相关。 4、控制体重 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是2型糖尿病发生的危险因素。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胖孩子越来越多,糖尿病开始“瞄上”青少年,这不得不引起人们的重视。为了有效预防1型糖尿病,首先就要把体重降下来,使体重接近正常。 5、控制盐量 多尿是1型糖尿病的症状之一。多数1型糖尿病患者伴有高血压和肥胖,多吃盐会使血压升高,不利于高血压的防治,故必须限盐。少吃盐可以减少患心脏病和中风的可能性。 6、饮食疗法 经常吃高热量、高脂肪的食物的人是1型糖尿病的青睐对象。为了预防糖尿病,饮食必须控制,要选择低热量、高纤维素饮食,常吃蔬菜水果和粗粮。
饮食在糖尿病中起着重要作用,糖尿病患者要注意自身饮食习惯。 1、不能“吃软怕硬” 营养学家研究发现,吃较软的食物,血糖上升较快。因此,糖尿病患者最好不要“吃软怕硬”,口感较硬的食物消化得比较慢,不容易使血糖快速上升。 2、不能吃“独食” 虽然血糖生成指数较高的食物对餐后血糖的影响较大,但如果专挑血糖生成指数低的食物吃,又容易导致营养不均衡。混合进食是控制餐后血糖的有效办法。 3、不要“望梅止渴” 有些糖尿病患者为了控制“多尿”症状,不敢多喝水,以至于“望梅止渴”。其实糖尿病患者更需要多喝水。糖尿病患者体内处于高血糖状态,饮水后可使血浆渗透压下降或恢复正常,起到降血糖的作用。需要提醒的是,如果等到口渴才喝水,为时已晚,这时血糖已经发生了一定的波动。 4、不要“画饼充饥” 不少糖尿病患者以为饮食治疗就是饥饿疗法,不吃主食或进食过少,身体所需的葡萄糖来源缺乏,身体就必然要动用脂肪来释放能量,这时会伴有酮体生成,经肾脏排泄可出现酮尿。 因此,无论是健康人还是糖尿病患者,每日主食不能少于150克,否则容易出现酮症。 5、不宜吃得过饱 患者应绝对避免吃得过饱,每日进食要定时、定量,早、中、晚三餐食量分配各为1/3。 6、不宜多吃盐 正常情况下,一个成年人每天食盐摄入量应为6克。糖尿病患者应为4~5克。 7、不要喝碳酸饮料 糖尿病患者不宜饮含糖的碳酸饮料,如可乐、雪碧等。 8、不要饭后马上吃水果 饭后马上吃水果,会使血糖升高,增加胰岛的负担。 本文综合整理自帮你问大夫、39健康网等 想看更多的精彩内容,快来关注头条健康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健康头条号(jktoutiaoha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