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一直被誉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 中国人用中药,是从老祖宗那里沿袭下来的生活方式。 在“健康中国”的国家战略下,中医药发展要传承,更要创新, 而作为其特色疗法之一的膏方,如何紧跟时代的步伐,做到与时俱进、包容并蓄? 近日,由健康时报主办的“传承中医国粹,匠心打造品质”两会代表委员、专家座谈会上,专家学者就如何传承中医药国粹,推进中医药健康发展,将中医药文化纳入健康中国建设等议题展开热烈讨论。 现代人离不了中医养生智慧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关于中医的质疑声越来越多? 中医是否会被西医取代,逐渐退出中国人几千年来赖以生存的历史舞台? 中国工程院院士郭应禄并不认可这种看法。“我不仅对中医很‘友好’,还很尊重中医,喜欢中医。事实在这儿摆着,中国人几千年活下来,没有中医行吗?”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副院长史大卓认为, 在传统的阴阳辩证思想的基础上,经过两千多年历代医家反复实践,由实践形成了一定的规律和规范,在历代控制相关疾病的斗争中积累了有效方法, “仍是一个发展的科学,而不是一个固步自封的科学,不是一个止步不前的科学。”提及中医药的未来发展,史大卓表示,继承、发展、创新,三方面缺一不可。 保护及弘扬传统中医,必须避免中医成为“博物馆医学”。 膏方能养也能治提起膏方,很多人可能会搞不清楚。但要分开来解释,你就会一目了然。 膏,是一种传统中药制剂;方,就是中医的处方。 膏方始于汉唐,盛于明清。《黄帝内经》中就有古代达官贵族用膏方养生的记载,清代慈禧太后更是每年服用一些膏方,以抵御疾病、延年益寿。 除了养生保健,膏方更是治疗多种慢性疾患的最佳剂型,正所谓“亦补亦治、治养结合”。 专家称,膏方主要用于以下四类人群: 一是使用膏方增强体质、延年益寿的人群; 二是平时体质虚弱之人和亚健康人群,尤以40岁左右的中年人居多,虽无明确的疾病诊断, 但时常感冒、体倦、头晕; 三是需要长期服药治疗的慢性病患者; 四是大病初愈、术后、创伤后康复期的人群。 前两类属于“未雨绸缪”的防病,后两类则是“对症下药”的治病。 ![]() 远销海外的养生圣品,呵护女性一生幸福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膏方养生的认知进一步提高,越来越多人将其作为追求健康的时尚之选, 膏方这颗中国古老养生文化中的璀璨明珠,也逐渐成为现代人们追求高品质生活的标志,同时成为远销海外的女性养生圣品。 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顾问、首席健康科普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温长路介绍,膏就是雨水对土壤的恩泽作用,中医的膏方就是润泽人体的流膏,膏方的应用范围很大。 旗黄膏,作为现在一款面向女性的养生佳品,其中最关键的一点,在于它对准了女性气血亏虚的关键问题,以阿胶、桑椹子、枸杞子滋阴养血,补肝益肾; 以核桃仁、桃仁、当归等补肾固精,活血化淤。 旗黄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湖北中医院的药剂师吕柳荫,正是秉承着精选好药、精炼好膏的原则,在熬膏实践中反复打磨技艺,使得旗黄膏品质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准。 吕柳荫表示,旗黄膏对品质把控严苛,始终坚持质量优先;不仅服用方便,也便于久藏,不用放置防腐剂,即可保存三到五年。 服用膏方避开5大禁忌中医界素有“宁看十人病,不开一膏方”的说法,意指膏方只有对症下药、量身定制,有效成分才能充分发挥作用。 服用膏方需注意以下5个方面: 1.服用时间有讲究 一般膏方需空腹服用。 如果脾胃功能较弱,可在饭后15~30分钟服用,以固护脾胃。养心安神的膏方在睡前服效果最好。 2.温水化膏口服 软膏需用温水化开后服用,切不可使用热水,因为大部分膏方中都含有蜂蜜,过热会损伤其营养。 如果是从市面上买回的硬膏,如固元膏、桂圆膏等,在食用时要充分咀嚼,否则会增加胃的负担。 3.服膏方时要忌口 膏方里多为滋补类中药,服用期间忌肥甘厚味和辛辣刺激以及海鲜一类所谓“发”的食物,烹调时少放姜、蒜、葱之类的调味品。 服用含有人参的补气膏方时应忌食萝卜;服用含有首乌的膏方时忌服猪、羊血及铁剂;服滋补类膏方时尽量减少喝茶,茶叶中的茶多酚有解药的作用,影响膏方功效。 4.三类人要慎服 肠胃功能弱者。膏方多滋腻,易影响消化功能,肠胃功能弱的人不容易吸收和耐受,不可擅自服用,而应在医生指导下调理好本身疾病后再服膏方。 经期女性。服用含有活血化瘀成分膏方的女性经期最好停用膏方,月经结束后可恢复服用。 急性病患者。患咽痛、感冒、发烧等急性病期间要暂停服用。 5.阴凉储存 膏方均需低温保存,宜储存在陶瓷、玻璃制品中。 现在各大医院膏方多采用真空包装,一次一小包,方便携带服用,但须存放在通风低温处。 如果是大罐包装膏方,服用时须使用干净的汤勺取用,防止发霉变质。 本文部分内容节选自生命时报,健康时报。 想看更多的精彩内容,快来关注头条健康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健康头条号(jktoutiaoha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