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热乎乎的粥是很多人早餐的选择之一。 但最近网上流传:粥不能喝了,在外喝粥等于喝“胶水”! 传言称商家为了色香味俱佳,在粥里加入了大量的增稠剂,喝一碗加了增稠剂的粥等于喝了一碗胶水。 头条妞想起早晨那碗美味的粥,手突然一抖。这传言是真的吗? 真相是我国确实规定粥里面不可以添加增稠剂,但在外喝粥等于喝胶水的说法还是夸张了一些。 即使粥中被违规添加了一些食品级的增稠剂,也不会产生如此巨大的危害。
在我国,确实有不少小商贩,为了节省熬制时间以及粮食使用量,给粥里加入增稠剂。 增稠剂是一种常用的食品添加剂。 它的功能主要是改善和增加食品的黏稠度,保持食品黏稠状态,增强食品的色、香、味及稳定性,并使食品有润滑适口的感觉。 我国允许使用的增稠剂大概有30多种。 这些增稠剂中最常见的是改性淀粉和胶类物质,比如黄原胶、果胶、明胶、羧甲基淀粉钠、羟丙基淀粉、瓜尔胶等。 增稠剂既有来自天然食物的,比如海藻酸钠、琼脂等;也有人工合成的,比如一些改性淀粉。
在粥中添加的增稠剂中,黄原胶最为普遍。 黄原胶听起来名字以为是胶水,但其他它是以淀粉糖、大豆粉等农产品为基本原料的,然后经特殊生物发酵工程制取的生物多糖,是一种具有特殊功能的安全型食品添加剂。 现在果汁、酸奶及其他液态奶制品和饮料,很多都添加了黄原胶,使饮品、食物变得均质、醇厚,口感更加适宜。 但我国规定粥里面不可以添加增稠剂,这主要是为了防止商家以次充好,缺斤短两。 在外喝粥等于喝胶水的说法还是夸张了一些,即使粥中被违规添加了一些食品级的增稠剂,也不会产生如此巨大的危害。 但不乱买路边可疑的粥品还是有必要的。 虽然按规定合理使用食品添加剂不会对身体造成影响,但部分个体商贩使用一些非法工业添加剂比如工业明胶产品,就会给人体带来一定的健康风险。 因为工业明胶的原料就是那些废旧的熟料皮革,含有大量重金属物质。 另一方面,小商贩使用增稠剂时常常无法把握剂量,加多少全靠感觉。长期过量摄入添加剂,对身体健康危害性较大。 并且这种危害是累积性的,只是其严重后果可能多年后才会出现。而对于老人、儿童或体质较弱的人群,长期摄入过量添加剂,对身体的影响更甚于常人。
下面头条妞就教大家几个识别粥里是否加入增稠剂的小窍门。 看米粒熬煮的程度 放入增稠剂的粥,汤稠米白,米粒依旧有形状,而且米汤更多。 正常煮好的粥,米汤较清,较少,但米粒已经开花,汤色稍白。 看起来很浓稠,但米粒没有开花或膨胀的度较小的多为急火熬制后加入增稠剂。 粥中加水是否容易分层 在家熬粥,中途加水,会出现粥水分离的现象,有地方称此现象为“泻了”。 我们可以选择将可疑加入增稠剂的粥倒入一定比例的水,搅拌后看其是否分层,若分层现象不明显则极有可能其中有增稠剂。 豆类粥是否过于黏稠 八宝粥或其它粮豆粥等因含豆类多,不易出现黏稠效果,商家更容易超量加入增稠剂。 此类粥如黏稠度高则也可能加入了增稠剂。 看表面是否浮有“米油” 家中熬粥一般米油只有一层,喝掉后即使再熬煮也很难在出现, 而很多外卖粥每一碗都有一层米油类物质,此类粥也可能是加入了增稠剂。 本文节选自中国质量报,阮光锋,北京科技报。 想看更多的精彩内容,快来关注头条健康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健康头条号(jktoutiaohao) |